Quantcast
Channel: 經濟部 人才快訊
Viewing all 58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人才培訓營運個案(上)-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
0
0
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是一位美國科技教育實踐家,以及免費網上教育平台及非營利機構可汗學院的創辦人。創辦可汗學院起於他觀察小學的表妹學習狀況,發現學生因配合學校進度,無法在第一時間解決學習的問題會造成之後學習接連發生問題,因此開發簡單的軟體程式,可以自動出題和記錄學習者答題的結果,學習者可依需求儘量解題,直到自己認定已經掌握觀念為止。可汗發現運用軟體後,能收集、組織、解讀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於是著手修改這些程式,讓其變得更為複雜提供更多和學習者相關的有效的分析,這些訊息對於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態非常有用。在2007年可汗將教學內容影片上傳至YouTube後,他發現喪失了與學習者第一線接觸的感受,只能掌握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分析數據,無法與真實課堂裡的教授者、學習者互動,無法得知這些教學內容在專業人士眼中的看法,及教學內容影片的定位,究竟這些教學影片是可視為全套課程,還是正規真實教育的教學輔助?因此與暑期課程合作,讓可汗能夠將其所發展的教學服務系統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實現並進行測試。因此引起高度的關注,獲得google及蓋茲基金會贊助,實質上協助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發展。

可汗學院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量公開網路課程)概念的學習平台,目的在讓廣大群眾透過網路連線取得學習資源。2013年錄製了超過4,000部以上的教學影片,2012年平均每月服務600萬的學子,這個數字是哈佛大學自1936年創校以來迄今全部入學人數的十倍,而且還以每年400%的速度成長。目前已有超過二億三千萬人次觀看紀錄,在檢視學習成效的學習效果回饋軟體的使用上,迄今也已有十億人次使用。

可汗學院營運模式 
  1. 服務對象
    需要持續學習,培養專業與生活知識及技能,以因應環境快數變遷的人,包括正規教育的學子及成人。
    經理人或管理者,或學校、企業及政府等組織。
  2. 產品與服務類型
    以精熟學習及掌握知識基本概念所設計的系統性課程,及依據此課程內容所錄製的大量教學影片。
    實驗性質的暑期「動手做學習營」及與正規教育結合運作的先行計畫。
    為收集、分析、組織及解讀龐大學習者資料所得之分析結果,除回饋給學習者外,也提供想要瞭解學習者學習狀態與成效的企業與組織。
  3. 關鍵活動組合
    知識地圖的勾勒,系統化課程主題的建構,教材內容的設計,教材內容的製作及錄影,影片上傳,建立練習及解題題庫,撰寫出題及評分軟體,建立學習者學習及解題記錄資料庫,建立適當評估標準,撰寫學習成效評估及回饋資料軟體、評估學習成效,資料收集、分析、組織及解讀,小規模實驗,調整服務流程,回饋學習者及教材內容設計。之後,依此活動組合不斷重複循環,反覆回饋修正,改善產品內容及服務品質,提供學習者更為優異的服務。
  4. 通路傳遞
    藉由資訊與網路科技協助傳遞價值給顧客。
    口碑效應,初期藉由使用者口碑傳播,到比爾蓋茲在艾斯本理念節對著數百名聽眾介紹可汗學院的效益,及後續網路部落格及推特等社群媒體的擴散與傳播與google的贊助等。
    藉由小規模現場實驗活動或先行計畫,讓參與的學習者、教學者、家長及其他行動者,感受到可汗學院所帶來的價值。 
    透過學習者參與標準測驗成績的表現,佐證服務價值。
  5. 顧客關係
    教學者藉由教學和解答題目與學習者建立互動,同時也和實驗場域及服務流程中相遇的行動者有雙向溝通。
    讓正規教師、混齡學習者及同儕學習形成社群,讓學習者相互協助解決問題。
  6. 市場分布
    可汗學院面對的是全球市場。在成立之初,多以英語錄製其教材內容,可能會有語言受限的問題,但在Google提供贊助經費協助可汗學院聘用人力將教學影片內容翻譯為印度、孟加拉、西班牙等10種以上的語言之後,其所受影響的地理範圍延伸到開發中國家的學習者,因此受惠。 

可汗學院所創造的價值
對於可汗學院服務所創造的價值,可區分為個人學習者與學校、企業組織等兩個方面來討論。對個人學習者而言,創造特定的環境,讓學習者自由發揮自己的好奇心,滿足天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身兼學習者與老師兩種身分,相互學習回饋,彼此教學相長。為學習者提供的價值在於提供個人化的指導,讓學習的過程都是新的自我發現,每套新題目或練習都代表著新挑戰,而不是制式學習中的殘酷評估;尊重每個人的學習速度,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依照自己的速度進行學習,慢慢來不再是一種恥辱或是無法以言語訴說的忌諱,因為影片永遠不會消失,只要學習者有需要,不論在何時何地,盡情的看盡情的學習,自行補足課堂或工作場所裡所得不到的知識與經驗,練習時錯誤是被容許的,容許學習者犯錯,重新學習後再次面對練習的挑戰,直至徹底了解學會為止。對學校與企業而言,可汗學院所提供的價值在於,結構系統化編排運用學校及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習者易於吸收的教學內容,結合教學技巧、訊息呈現、資料分析,以經濟低廉的成本,提供最清晰、精要、全面且合乎需求的教學及人才培訓內容,以協助符合未來教育及市場的想像與需要。簡要的說,可汗學院為大眾所創造的價值:
  1. 提供學習者一個更為經濟、便利、不限時間及地點的高品質自主學習的實用方法,以強化學習者各方面需求的知識和技能。
  2. 滿足個人自由發揮學習的好奇心、熱情與動機。
  3. 與國際知識接軌,提供學習者學習培養國際觀的機會。
  4. 以最低成本、便利並兼具最高效用的形式,促進學生或員工學習。 

出處:摘自經濟部工業局(2014),“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資料整理:繆淑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新加坡政府人力培訓產業政策

$
0
0
新加坡國土狹小再加上自然資源匱乏,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後立即被切斷依賴的原物料供給鏈,建國初期政府想推動經濟成長,但失業問題卻成為李光耀剛執政亟需面對的議題。主因是受到1960年代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影響,致使新加坡原本倚賴的轉口貿易經濟嚴重衰退,政府被迫推動產業轉型。但問題是,新加坡受限於國內基礎建設薄弱與資金缺乏,僅有少數的製造業生產,且當時國外企業與外資缺乏投資意願。

如何讓培訓產業規模大量擴充,又能確保培訓機構能提供好的培訓品質,藉此驅動新加坡的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就成為當時李光耀政府的國家發展戰略。除了仰賴原先政府支持設立的公家培訓機構,私人培訓機構成為政府輔導重點。例如全國職工總會(National Trades Union Congress, NTUC)提供的e2i培訓課程。政府對培訓產業採取特許管理模式,業者想進入培訓市場就必須事先經過政府認可,成為合格的培訓機構(Approved training organization, ATO),讓新加坡培訓產業存在一種競爭又合作的公私培訓夥伴關係。 

組織認可審查
新加坡政府對培訓產業的政策治理,勞動力發展局(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 WDA)建立一套四階段的ATO治理機制。首先是組織認可審查(Organizational Accreditation, OA),在提供勞動力技能認證課程前,培訓機構須先向WDA申請ATO特許證才能進入培訓市場。在這個階段,政府提供甚麼誘因讓私人培訓機構願意申請ATO認可?此搭配需求端的政策工具-培訓稅,也只有品質受認可的培訓機構才能獲得技術發展基金 (Skill Development Fund, SDF)的補助。在課程審核方面,勞動力發展局會針對申請單位之師資、員工人數、財務及場地設備的各方面進行評估,若申請單位想要提供公開課程,則需先向私人教育委員會登記成立。

培訓業者提出ATO申請也須同時提出近3年公司財務報告,藉此確保業者財務運作是正常的;以及培訓團隊(授課講師、課程設計開發與評估人員)的供給品質,這些培訓團隊必須具備高級培訓講師的認證資格(Advanced Certificate in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ACTA)。



除此之外,業者還須提供兩年營運計畫書,作為後續政府對ATO的績效考察。針對營運計畫書審查,業者須提供以下資訊:1.選定特定的勞動力技能認證框架(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WSQ frameworks)課程模組(modules);2.新開發的目標客戶群及企業客戶(需揭露企業端客戶資訊);3.目前客戶群與企業客戶(Existing clientele);4.宣傳行銷策略:潛在新開發目標客戶群的宣傳策略;5.風險評估規劃:針對ATO可能會面臨的營運風險提出風險控管措施。


培訓課程認可審查 
業者要拿到ATO還須克服另一項市場進入障礙:培訓課程認可審查(Courses Accreditation, CA),業者經過第一階段OA認可後,便可提出培訓課程企劃案,這些企劃案需符合當初申請的產業WSQ framework與產業職能地圖(industry competence map),培訓課程必須有合理的發展路徑(roadmap),CA審查通過後業者才能推出培訓課程到培訓市場。 

培訓機構企業責任 
第三階段是培訓機構的企業責任,這階段主要是維持培訓課程的品質保證。只要ATO後續提出的課程企劃書符合政府要求的WSQ framework及產業職能地圖,原則上都能繼續開班授課。新加坡培訓產業特色是「一條龍課程生產鏈」,包含企業訪談、課程設計開發、課程監測以及課程評估(evaluating)的系列流程,才算符合 ATO企業責任。這套系統包含課程前企業諮詢(Pre-course advisory service)與訪談調查,目的為找出符合客戶真正需求的培訓課程;透過課程設計開發及課程評估專家的事前諮詢,再加上後端的課程後評估(Post-course Support),來評估培訓成效是否有真正提高員工的人力素質、是否能達成該職位所要求的職能。最後,培訓機構要將這些資訊做成自評報告並提交WDA。 

持續改善審查
最後是持續改善審查(Continuous Improvement Review, CIR),這階段是針對ATO機構的質量保證要求(Quality Assurance),為維護培訓機構及相關培訓課程之品質。WDA推動「持續改善審查」績效查核機制,WDA每2年就會對ATO進行CIR查核,例如ATO的營運績效、課程提供品質以及行政管理各方面查核。WDA會參照當初申請時所提出之營運計畫書,盤點業者在執行的表現績效,主要是針對以下幾項查核點:
  1. 培訓課程的質量保證(Course Quality Assurance); 
  2. 計劃-執行-檢查-改進(Plan-Do-Check-Act, PDCA); 
  3. 培訓成效; 
  4. 培訓師資管理; 
  5. WSQ 行政管理; 6.培訓機構運作。
透過CIR查核,目的在於兼顧培訓市場的競爭與品質,CIR會直接影響ATO機構是否能繼續留在培訓市場(市場退出機制),因為政府可以直接淘汰不適任的ATO機構,讓培訓市場有良性競爭環境。

表1 ATO培訓機構CIR查核點
查核點 舉例
培訓課程的質量保證 WSQ課程、培訓課程審查、內部質量保證
計劃-執行-檢查-改進 持續改善審查
培訓成效 WSQ課程的培訓有效性評估
培訓師資管理 培訓師資的招聘,表現與績效管理,師資是否符合ACTC認證
WSQ 行政管理 採用WSQ技能認證程度
培訓機構運作 機構管理能力、公司財務能力
資料來源:勞動力發展局WDA作者整理

資料來源:
Osman-Gani, A Ahad M, & Tan, Wee-Liang. (2000). International briefing 7-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4), 305-323.
Osman-Gani, AAhad M. (2004).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y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6(3), 276-287.
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

作者:王偉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澳洲政府人力培訓產業政策

$
0
0
澳洲以往是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經濟體,澳洲農礦產品長久以來是出口大宗,直到1980年代仍有80%出口是依賴農礦產品,澳洲製造產業不僅規模小,企業也無法打入國際市場。1980年代初期全球經濟危機造成澳洲高失業與高缺工率困境,讓工黨霍克(Hawke)政府得以執政。工黨政府為解決高失業率,開始推動經濟與產業政策大幅度改革,肇因於當時澳洲產業結構和其他先進國家很不同,影響澳洲產業無法順利轉型升級。這波改革戰略重點就是推動國家培訓改革(National Training Reform Agenda, NTRA),NTRA是跟澳洲經濟成長和產業轉型掛勾在一起,終於在1990年中期讓澳洲經濟穩定成長。NTRA改革重點就是政府一方面推動培訓市場化同時也強化對培訓機構的風險治理模式。NTRA所追求的培訓市場化,是要建立一個兼具市場競爭效率與風險課責的培訓市場。 

澳洲推動的國家培訓改革戰略 
人才培訓並非單獨政策而是整合性的跨部會議題,至少就涉及經濟、勞動與教育這三個部會的溝通整合,才能有效針對勞動市場的供需兩端產生有效解套。澳洲政府為了將人力培訓、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掛勾,成立跨部會會議(Special Ministerial Conference),也推出綠皮書與白皮書作為改革依據。1990年代所推動的NTRA,有幾個主要改革議程介紹如下: 

表1 澳洲推動的國家培訓改革
要建立有市場競爭導向的培訓市場要建立一個完全公開商業化的培訓市場,讓公家與私人業者能自由競爭
不再由國家來主導培訓政策改革,改由產業來主導方向澳洲培訓市場應該是產業職能導向的培訓(competency-based training),這必須要同時搭配國家職能標準(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的制度建立
要重視培訓需求端真正需求,要讓產業界主導改革方向透過社會政策讓弱勢族群及長期失業者能夠進入職場培訓就業,但不能因此傷害培訓市場運作
職業教育培訓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公平受教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培訓機構營運的風險管理模型
澳洲政府把人力培訓產業視為特許行業,也視為成功驅動國家經濟成長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產業,才會透過特許方式提高培訓市場進入障礙,目的是促進勞動市場靈活度與降低市場扭曲風險。雖然澳洲推動培訓產業化改革以商業競爭市場運作,但並不意味政府就不能介入市場;相反地,政府對業者進入市場採取嚴格的審查把關,通過審查才能拿到RTO(registered training organization)特許證,但拿到特許認證也並不意味培訓機構就可任意營運,在培訓市場運作過程政府還會採取嚴格監督。

對此,澳洲政府針對培訓業者透過一套風險評估模型來識別出業者風險等級,分成高中低三個級數,這是一種差異化風險控管模型。低風險級數業者政府將以最小最輕微介入也能降低政府監督成本。相反地,高風險級數業者,政府將透過高密度的行政處罰與司法制裁要求業者改善甚至退出培訓市場。 

培訓機構的風險級數指標
澳洲政府這套風險評估模型的運作機制,首先是根據兩項評估指標-可能性因素(Likelihood factors)與影響性因素(Impact factors)。可行性指標是用來評估:「RTO供應商會提供低質量培訓(poor quality education or training)課程或師資的可能性(機率)如何?」。影響性指標是用來評估:「RTO供應商所提供的這些低質量培訓課程與師資,對於受培訓者、產業、經濟表現及教育培訓產業的副作用及影響是什麼?」。再者政府會根據三項細分指標來風險評估:表現風險因素(Performance risk factors)佔50%、管理風險因素(Governance risk factors)佔30%,以及業者資歷風險因素(Profile risk factors)佔20%。經過政府多年來培訓市場的質量控管,澳洲培訓機構所提供的培訓產品已獲國際高度肯定又能輸出國外市場。


政府對培訓市場的法律監管措施 
澳洲政府對培訓機構會採取前述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來標誌培訓機構的差異化風險級數,政府也據此採取差異化的市場監督。澳洲的培訓市場化改革,政策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兼具市場效率與風險課責性(accountability)的培訓市場。因此,政府會透過行政與法律手段來監督培訓市場運作。對培訓機構的退場機制,政府會透過司法民事制裁或主管機關祭出的行政處罰,例如可提出限制、修改或撤銷RTO 機構特許證,藉此逼迫那些高風險級數業者先改善營運缺失甚至要求退出培訓市場。

首先就行政制裁來說,主管機關有以下幾種權限:1.修改或縮短RTO登記或認可;2.對RTO登記附加條件或認可;3.要求業者限期採取具體改善措施或不得繼續從事某些高風險行為;4.暫停或取消RTO登記或認可。

再者就司法制裁來看,政府也能申請聯邦法院裁判,例如聯邦法院可裁定暫時或永久撤銷RTO特許權登記來強迫這些重大違規培訓機構退出培訓市場。針對那些被處罰的培訓機構,其實仍有提出行政抗告與司法上訴的救濟機會,例如培訓業者可針對不服的處罰向行政上訴法院(Administrative Appeals Tribunal, AAT)提出抗告或上訴。

資料來源:
Baker, Meredith, & Sloan, Judith. (1995). Australia's National Training Reform Agenda: A Question of Policy?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28(2), 80-86.
Hall, William. (1995). The National Training Reform Agenda. 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 28(2), 87-92.
Smith, Andrew. (1999). International briefing 4-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3(4), 301-313.

 作者:王偉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參與產學合作培育人才實務篇

$
0
0
政府提供許多產學合作培育人才的資源,企業參與產學人才培育方案,最大的好處是提早接觸未來人才,培養學生職場能力,建立穩定的人才管道。但對有意參與產學合作方案的規劃人員,公司對於實習生應該如何定位? 如何向上溝通,讓公司主管願意參與方案? 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林娟總經理就其公司運作經驗,提供有意參與產學合作人員相關的建議。 

Q:如何說服主管與用人單位運用產學方案?
A:說服用人單位運用產學方案,可用以下方法進行:
  1. 進行產業人才缺口分析:對目前公司所在的產業就業環境、人才來源與公司近3年的人力補缺情況進行分析,推估公司未來1-3年人才缺口後,打算從哪裡進行引進、預計補缺的方法;從多元的角度進行全面分析後,重新思考如何將這些人才缺口由原先救火的方式轉變為計畫性人力,以及如何有效且常態方式招募人力。 若以成本角度進行考量,找有經驗的人才進公司,初期的產值也許會很高,但是否能適應公司文化以及留任於公司,是最大的考驗。實習生的花費初期大都是較高教育訓練成本,若能留下為公司所用,或轉移到客戶;所有成本計算下來,運用實習人力增補人力,其實並不會比引進有經驗的人才的成本高。
  2. 試點單位運作:對產學合作方案推動應該有2-3年完整佈局,第一年運作方案時,可能在方案設計上思考較不全面,各單位主管配合度也未必會全力配合,為讓方案在公司能夠順利推行成功,選擇1~2個配合度較高、人力缺口較大之部門作為試點部門,第二年從試點部門推動過程總結問題,再進行方案修正,第三年再全面性的推動,如此一來,大家對於方案認可度會比較高,主管配合度也會提高,也能取得較大的支持力道。
  3. 持續溝通及宣傳:任何方案的成功都與溝通及宣傳有極大程度的關係,為使方案能推動成功,對公司內部應將方案的理念、推行原因,試點的成效及對公司效益,對部門及員工進行內部說明,對外則需要事先與學校與學生明確地溝通,讓學校及學生理解且支持此方案,將對是否能成功推動方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產業人才缺口分析、試點單位運作到持續溝通及宣傳,逐步讓用人單位主管將實習生角度轉換為人才培育,對於用人單位主管而言,可減少摸索的時間,對學校而言,可以提供學生職涯輔導與協助,對學生而言,創造就業的機會,將可以達到企業、學校及學生三贏境界。 

Q:對實習生的定位?
A:過去企業對實習生定位是以短期只提供學生簡單的工作,主要是給學生一個職場體驗的機會。這樣的定位影響到實習生對實習態度,及內部員工對實習生的看法。因此對實習生的定位應該是學生應理解職場的規範、體驗職場生活及未來所需工作能力培養為重點;對公司而言,是在實習過程中尋找與公司文化契合適應度高的未來人才,並縮短正式任用後的學習曲線同步減少雙方相互適應的探索期。因此鼎新公司對實習生定位是以培育ERP人才角度進行訓練,若實習階段表現良好即可以獲得留用機會,假設未能留用也是協助行業或客戶培育ERP人才,以達到與人才共同成長目的。

Q:如何鼓勵員工擔任「業師」?
A:因員工至學校擔任業師授課,主管會擔心因佔據上班時段,影響工作成效而抗拒不同意,造成員工意願不高,因此必須在公司內部設計相關配套措施鼓勵員工,鼎新的相關配套如下:
  1. 先針對員工進行授課內容與技巧加強,辦理內部講師培訓,以增進教學能力。
  2. 與同仁的晉升進行掛勾,如:員工擔任業師給予加分或者內部優秀員工評選加分等。
  3. 授課時段提供公假。 在教與學的雙向循環過程中,除了提高員工自身專業素養及學習成長機會之外,並使學校教學課程內容更符合產業所需要,亦是對社會貢獻所學,提高社會價值,只要公司立場明確,主管支持,至學校擔任業師將成為一個正向循環的機制。 

Q:實習生退場機制該如何設計?
A:退場機制的設計,在一開始的與學校合作時,就應與學生的契約一併約定,若實習生表現不如人意,在接獲用人單位反應後,人資會先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後,再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給予不同方式的協助,若學生是態度問題,經確定不適宜繼續實習後,就會中止實習合約。所以學生實習期間,學校老師參與學生實習程度愈高,則中止合約機會也就愈少。如老師不定時訪視督導、在期中及期末審查階段關心學生,學生亦會因老師的關心,對實習工作亦會較認真。 

Q:對職場新鮮人的建議?
A:新鮮人進入職場,首先是良好的工作態度,態度取決於行為、行為決定績效。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要比別人更加地主動積極。所謂「學問」就是想學別人的寶貴知識及經驗,是要靠自己多問,從問題中思考及觀察,將所有知識及經驗內化成為自己的養分,逐漸地累積職場的知識存摺及人脈存摺,很快就能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最後給社會新鮮人勉勵的話: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企圖決定版圖,格局決定結局。因此要把握任何的學習機會,勤練基本功,有朝一日,一定會能在職場上發光發亮。 

我們將大師開講的重點剪輯為數個小短片,提供給您參考,歡迎您與朋友分享職場達人的內功心法,並邀請您上經濟部人才快訊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triexpress)按個「讚」。

資料整理:繆淑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運用實習方案,創造人才活水

$
0
0
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林娟總經理,人力資源管理科班出身,目前負責範圍橫跨兩岸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至少有18年以上的經驗,曾任職明基逐鹿公司、104人力銀行、東捷資訊、才庫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新加坡宇博集團(IPACS)、陸資威創公司等單位,曾擔任人力資源管理諮詢顧問及培訓師工作,並擔任中華人力資源協會與中華人事主管協會人資認證班資深講師,對於兩岸人力資源管理有融會貫通之見解。


鼎新電腦為台灣最大資訊服務提供商,服務區域包含台灣、大陸、越南、馬來西亞,主營產品為ERP及ERP相關產品銷售與客戶輔導公司,提供企業全面性的e化解決方案服務,台灣客戶約有七成左右的上市上櫃公司及學校客戶,兩岸員工人數約3,600名正職員工。

在人才招募方面,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專業人才市場稀缺度高:資訊服務業為知識密集型的行業,其特性就是靠人才創造價值,但專業人才養成期間長,且無法直接從市場取得,特別是台灣這幾年來專業人才外流嚴重,人才來源明顯不足。
  2. 專業人才養成不易:過去採用傳統遇缺補缺方式進行招募,但因專業人才外流及公司所需技能非現行學制可傳授,均需要由企業自行訓練,而內部訓練又補充不及時,造成人才供給斷層嚴重。 
過去人資部門常常處於用人單位提出需求,才開始進行招募人才的工作,這種遇缺補缺的方式,猶如救火隊,不僅成效不彰,且人員招聘到職的時間與用人單位要求差距較大。因此,人才引進與人才遞補有效性和及時性,考驗著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力快速供給與招募的能力,為了徹底擺脫救火角色,人資只有調整人才招募策略,才能轉變現有的局勢。因此除了維持原有的招募管道之外,也開始思考中長期人才招募策略,以導入金融業儲備幹部的概念為核心,主動和學校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並運用政府產學合作計畫,定期提供市場營銷、技術服務、研究開發等實習職類,執行中長期計畫性招募,以徹底解決專業人才稀缺性與人才養成不易等兩大關鍵性問題。

目前校企合作的實習方案,共分為以下三種:
  1. 校園實習方案:針對國內技職大學大四下學期學生,提供4.5個月實習機會,及實習獎助金,實習成績與學生畢業學分進行深度連結。
  2. 就業學程:針對大四在學學生,企業提供師資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班合作教學,並提供學生到企業學習機會及實習獎助金。
  3. 就業專班:針對碩士二年級在學學生,企業提供師資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班合作教學,並提供學生到企業學習機會及實習獎助金。 
為了讓整體效益提高,除了對外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之外,對內則針對實習方案進行相關配套措施,主要的作法如下:
  1. 善用階段性考核:依同學實習期間的學習表現,設計不同階段的實習獎助金,以鼓勵實習生學習意願。
  2. 鼓勵學生考取證照:針對擁有ERP相關證照之學生,獎助學金將會額外增加,以鼓勵學生取得證照。
  3. 設計實習生淘汰機制:實習期間依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設有淘汰機制。
  4. 鼓勵同仁擔任業師:將授課時間列為同仁晉升的必要條件。
  5. 安排專人指導:實習期間安排班主任、業務主管擔任班導,並由主管指派同仁擔任學長姐,提高實習成效。以營銷實習生為例:
    班導(業務主管擔任):
    A.安排指導學長姐、核定電訪清單
    B.每週至少一次面談,瞭解學習狀況並提供必要協助
    C.核定參與工作計劃表、核定階段實習績效
    學長姐(主管指派):
    A.安排完整的銷售循環計劃表
    B.每週至少安排2次工作檢討與指導
    C.每週提供實習績效表
    D.階段績效評量表
  6. 與就業接軌:對表現優良學生給予優先留任的就業機會,鼓勵學生在實習期間認真學習。 
就目前執行實習方案的成效,實習學生中有部分大學生及碩士生因實習期間表現優異而獲得留任,留任率約為40%-50%,因實習方案而留任的實習生表現深獲用人單位主管的賞識。

短短三年,鼎新公司推動實習方案已略見成效,從被動申請到主動留人,課程開設模式由學分學程到就業專班,人才培育策略從企業自用到為客戶培育等做法,創造企業、學校、學生三贏的結果。 

我們將大師開講的重點剪輯為數個小短片,提供給您參考,歡迎您與朋友分享職場達人的內功心法,並邀請您上經濟部人才快訊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triexpress)按個「讚」。

 資料整理:繆淑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發展方案

$
0
0
人才是臺灣從效率轉向創新發展階段最關鍵的資源。近年來,由於人口結構快速變化、產業結構面臨轉型,我國正面臨中階人力供給過剩及學用落差等困境,顯示中階人力加值培訓有其急迫性,同時亦可視為人才培訓產業發展之契機。

成功的人才培訓服務產業化發展,將成為臺灣人才持續精進與產業轉型成長的重要動能,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發展方案」,由強化供給、開發需求及塑造環境3面向,規劃8大策略及16項推動措施。

鑒於「培訓產業」屬新興產業,政府宜先建置適合產業發展之基礎環境,爰請相關機關先推動重點措施,並由經濟部訂定產業發展藍圖,共同促進培訓產業之發展。

考量培訓產業屬新興產業,且目前我國民間培訓業者多為小型公司,從業態樣複雜,為求聚焦,將以「由小而大」方式進行扶植產業發展,並以塑造產業發展之環境為先期主要工作。本方案期程為103至105年,擬分兩階段推動:
第一階段:本方案係採先試先行方式推動,透過主辦機關逐年落實當年度亮點項目,逐步穩健培訓產業發展基礎。
第二階段:請經濟部參考本方案發展策略及推動措施,儘速擬訂「民間培訓產業發展推動計畫」,據以落實推動後,本方案即完成階段性任務。 

本案聚焦對象及培訓內容如下:
培訓對象:
主要培訓之對象為中階人力,包括:有職能轉換或進階需求者、有意成為政府重點政策亟需儲備之產業人力、中高齡中階人力、有意來臺參訓之外籍人士。主要之做法係引導民間投入資源,發展培訓產業,提升渠等競爭力,使其成為企業所需中高階管理或跨領域人才。

培訓內容:
  1. 以產業別區分:針對人才供不應求及有質性缺口之下列產業所需中高階人才,優先辦理相關培訓課程。
    (1)配合重點政策之產業,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傳統產業維新方案、重點服務業、三業四化、中堅企業等。
    (2)依各部會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未來亟需人才之產業,例如:金融、數位內容、國際化餐飲等。
  2. 以功能別區分:針對各產業所需共通核心職能,辦理專業領域培訓,例如國際化、行銷、管理、ICT 運用、會計、門市、倉儲等專業訓練。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資料整理:繆淑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國家發展委員會廣告)

馬來西亞啟動「專才回流計畫」,吸引專業人才回流

$
0
0
2011年世界銀行的《馬來西亞經濟觀察-人才外流》報告,曾經估計2010年在世界各地工作的馬來西亞人超過100萬人,其中57%馬來西亞人定居新加坡,以華裔人才為主。這100萬人當中至少1/3(新加坡為68%)為高技術白領專業人才。該報告並指出,過去30年來,馬來西亞移居海外的人數增加四倍;過去20年來,專業人才出走人數成長三倍,遠超過引進的低階外勞。嚴重的人才外流情況導致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因為受過大學教育的高級專業人才,每10人就有2人離開馬來西亞,前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或新加坡工作,比各國人才平均流出值多出兩倍。

自馬來西亞提出「大吉隆坡計畫」以來,立下邁向2020年成為人均GDP1萬5000美元的高所得已開發國家的目標,大幅推動經濟轉型,近年馬國經濟穩定起飛,國民所得逐年增加,讓長期處於「人才外流」的馬來西亞開始有條件對外招才。馬國政府於2011年在總理署成立「人才總部」(Talent Corp)配合馬來西亞「經濟轉型計畫」(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 ETP),啟動「專才回流計畫」(Returning Expert Program, REP),提撥6億5000萬台幣吸引在海外工作的馬籍專業人才,希望從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其他國家,召喚流外的白領專業人才,回國加入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行列,尤其是在世界各地工作的財務、業務、市場行銷、人力資源和科技領域的高階專業人才。「專才回流計畫」提供廣布各地的馬來西亞人才足夠的誘因,回到家鄉繼續延續職業生涯並參與亞洲區域新經濟體的成長浪潮。 

「專才回流計畫」之優惠措施 
「專才回流計畫」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如5年內15%單一稅率,兩輛馬來西亞國產汽車免稅權、搬運遷回免關稅、外國配偶子女永久居留權及子女進入好學校優先權等。申請的條件須是在國外居住及工作連續至少三年的馬來西亞公民,並綜合評估其他條件,包括個人的學歷,工作經驗,工資和他們的產業經驗。除醫師之外,大學學歷須有8年國外工作經驗,碩士須有5年國外工作經驗,博士須有4年國外工作經驗,且國外月薪須多於2萬馬幣(約台幣18萬),此外,兼有外國及馬來西亞工作經驗者優先,國外工作產業經驗以符合馬來西亞「經濟轉型計畫」的國家關鍵經濟產業(National Key Economic Area) 12個產業者優先,如:石油與能源、金融服務、批發零售、棕櫚油與橡膠、觀光、電子電器、商業服務、數位內容、教育、農業、健康照護等產業。

在「大吉隆坡計畫」的2020已開發國家願景下,馬來西亞的「專才回流計畫」配合吸引外籍菁英、退休族、投資移民的「第二家園計畫」,正在逐漸發酵,使人才外流由負轉正,並讓馬來西亞在2014年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人才競爭力評比中提升到第五名,改變了人才外流的局面。 

資料來源:http://www.talentcorp.com.my/companies/returning-expert-programme/ 
作者:徐文杰/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顧問

由美國「新學徒訓練」看歐巴馬解方

$
0
0
歐巴馬2012年連任美國總統時,在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願景下,訂立製造業「再工業化」的主軸,次階層的「新學徒訓練」以「未來先進製造所需之基礎人才」為核心主軸思想,企圖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逹到美國的再工業化,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中產階層的收入。基於這個大方針的指引,由企業主導與社區大學合作,共同提出以「就業導向」的人才培訓計劃與新合作模式,競標聯邦政府補助款。

「新學徒訓練」計劃構想是由聯邦政府投入經費,用於改善青年技能不足及技能不適配的問題。具體的做法則是透過產學合作的關係,由產業界及社區大學共同實行類似德國的技職雙軌教育。經費投入的產業範圍則限縮在快速發展的產業,包括資訊、高科技服務業、健康照護、先進製造,以及創新型學徒訓練。

實施手段則是透過改善社區大學及訓練中心的師資及設備,使之成為重置勞動力的中心;促成全美國的產業夥伴,包括企業及工會的參與,以擴大職場訓練的需求;提供學徒先進的知能教育及技能訓練,確保各階段的無縫接軌;強化就業與教育資料的整合,以提高人才媒合的效率。目標設定在完訓後的學徒留在原職工作的比率達到87%以上,年薪達到5萬美元。今年全美共有71個社區大學獲得補助,其中25個培訓計劃聚焦於資訊及網路安全。對於焊工、電工、精密機械、機工等產業基礎人才亦投入相當的經費,足見這類人才對美國未來產業的重要性仍受到高度重視。

先進製造計劃的參與者,也分別以企業的角色切入人才培訓。陶氏化學將自2015年起在全美的7個據點開辨學徒訓練,自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至完訓就業打造一套完整的理工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計劃。西門子公司與北卡Central Piedmont Community College合作,引進德國西門子的機電整合培訓課程。初期試行的結果,學員在結訓前即已有工作機會,年薪皆在5.5萬美元以上。美國鋁業公司也將於2015年開始實施學徒訓練,提供2年制及4年制的在職培訓計劃,其中包括了36週的外部訓練,結訓後可取得全美認可的金屬加工認證資格。單就官方消息,並看不出來整個美國新學徒制度存在任何創新的架構及內容。

但就產業策略內涵而論,歐巴馬總統所提出的新學徒制度其實是一套由上而下,具一貫核心思想的產業策略。從歷史而論,美國的註冊學徒制度存在已有80年的歷史。其法源基礎為1930年代所通過的國家學徒制法案及全國工業復興法案,目的在解決1920至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福特主義及精實生產,更對全球的製造業及人才訓練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精實生產中的在職訓練,更在二戰初期,快速訓練數以萬計美國婦女,由拿鍋鏟變成拿扳手,成為兵工廠生產線工人。由此可見,美國在快速訓練基礎人才的經驗不僅豐富,其決心更不可小覻。

面對青年高失業率及技能不符、製造業外移、新舊世代思考模式的巨大差異,政府無力獨自解決問題的困境下,歐巴馬總統所採取的政策思維是「求諸野」,由設定國家產業發展的「最高願景」及「核心思想」入手,向最熟悉技術動態的產業界求「解方」。美國產學界對此也給予正向、熱烈的回應,但遵循務實的態度,自企業內部的制度著手,整合資源培訓師資、訂定目標、設計良善的系統化訓練,一切完備後才招收學徒。

參考資料:
  1. Dow Chemical (2014) Dow Announces U.S. Apprenticeship Program Pilot Program Will Build STEM Skills to Fuel Manufacturing Job Growth in America http://www.dow.com/news/press-releases/article/?id=6653
  2. Mital, A., Pennathur, A., Huston, R., & et al. (1999). The need for worker training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 environments: A white pap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4, pp. 173-184
  3. The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Act http://www.doleta.gov/oa/fitzact.cfm
  4. The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Service of the USA http://www.doleta.gov/oa/
  5.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1933) http://www.ourdocuments.gov/doc.php?flash=true&doc=66;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404942/National-Industrial-Recovery-Act
  6. Siemens USA (2014) Siemens Provides $32 Million In-Kind Software Grant to Central Piedmont Community College to Educate and Train Workers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ttp://www.plm.automation.siemens.com/en_us/about_us/newsroom/press/press_release.cfm?Component=229559&ComponentTemplate=822
  7. Thomas Nelson Community College (2014) Thomas Nelson Receives Nearly $2.5 Million for Employment in Advance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http://tncc.edu/thomas-nelson-receives-nearly-2-5-million-for-employment-in-advanced-integrated-manufacturing/
  8.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2014). American Job Training Investments: Skills and Jobs to Build a Stronger Middle Class.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04/16/fact-sheet-american-job-training-investments-skills-and-jobs-build-stron
  9. Eggers, WD & MacMillan, P (2014)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 (李大川譯) 商周出版
  10. 劉一郎. (2013). 美國「再工業化」政策對台灣製造業之啟示. http://tipo.stars.org.tw/Form02.aspx?id=13824&N_Kind=%E7%94%A2%E6%A5%AD%E8%A9%95%E6%9E%90
  11. 劉一郎. (2013). 解構第三次工業革命. http://tipo.stars.org.tw/Form02.aspx?id=13825&N_Kind=%E7%94%A2%E6%A5%AD%E8%A9%95%E6%9E%90 

作者:楊穎鋒/工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本漸進式退休制度的發展(下)

$
0
0
日本的中高齡面臨相對高的失業率,且就業者的工作也多是非典型的工作型態。改善此情形的方法之一除了前述就業媒合外,就是增加中高齡勞工的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而主要的方式就是透過訓練(training)。雖然企業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完全靠此訓練並不足夠。因此,日本政府在1998年提出教育與訓練津貼(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nefit),直接資助個人參與指定課程的學費。這項津貼的經費來源是職業保險。這項計畫的使用率持續增高,在2001年大約有285,000人(約0.4%整體勞動力)參與。這項計畫讓弱勢族群能得到訓練,根據統計,主要使用對象是女性,也就是那些較不會在企業內接受到訓練者。雖然,統計也顯示青年人使用這項計畫的比率高於中高齡,但與其他OECD國家比較之下,日本的中高齡使用的已經算多了。總括來說,日本職業訓練的使用率在年齡上並無很大的差異,但在性別上卻出現很大的差異(Age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Japan 2004)。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鼓勵中高齡的再就業並策進企業雇用,高齡者僱用安定法特別規定成立「中高齡者僱用安定中心」,可以提供企業可能面對的各類人事管理議題作專業諮詢,如薪資計算、退休金制度、職務再設計、職域和能力的開發、環境改善等,直接專責輔導企業整備中高齡的雇用條件。促進政策則有「高齡者工作場所改善資金融資制度」、「僱用多數高齡者褒獎金」,以及「高齡者僱用確保補助金」三項用以改善中高齡勞動環境、增加雇用以及延長企業對中高齡的雇用年限。在中高齡勞工方面,政府則準備了一連串「再就職準備計畫」、「高齡者職業諮詢室」、「高齡者免費職業介紹所」、「高階人才銀行」以及「高齡者僱用促進員」等方案,期望以建置完善人力資料庫以利企業就業媒合和外展人員主動出擊直接拜訪企業開拓人才等,主被動雙管齊下的方式來促進中高齡就業的提升。

此外,日本2006年開始實施的「高年齡雇用繼續給付金」(The continued employment benefits for the aged,高年齢雇用継続給付金)用來支持持續就業,其目的類似於歐美其它國家漸進式退休。此方案不需要減少工作或者是改變就業形式,因此較為彈性,且工作時數多為全時工作(Min, 2011)。由於多為全時工作,所以銜接工作不完全符合漸進式退休的定義(Latulippe&Turner, 2000),但有些文獻仍因為此一制度而將日本也納入採行漸進式退休的國家(Reday-Mulvey&Delsen,1996)。高年齡雇用繼續給付金的申請年齡為60-65歲,若工資少於60歲之前的工作薪資的60%,則給予15%的補助。若介於61~75%,則依照打折率(discount rate)給予小於15%不等的補助(Min, 2011)。

其實,對同一企業來說,漸進式退休比退休後再雇用來的容易得多,中高齡者的工作效能也能更有效的發揮,而且延長雇用比外聘退休後員工的難度為低,因此日本企業多半以漸進式退休作為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的重要方式。但是過去年功薪制的傳統,若一直留任中高齡勢必使得負擔的成本增加。因此,日本企業施行漸進式退休的同時,年功薪制度的改變也就成了最為重要的課題。

目前,依日本企業針對中高齡人力資源施行漸進式退休的做法,國內企業推動時有幾種方式可參考:
  1. 將工作做專業化切割,以職務薪資為基準,輔以專業津貼作為薪資的調整手段,並確立不升級就不加太高薪資的人事管理制度,類似目前我國大學教授或公務人員的薪資辦法。
  2. 引進職業能力資格的等級制度,故升級與職位毫無關係,同一職務也可根據需要擴大人數規模,增加職務再設計的彈性,以此確立一貫化的薪資與升級制度,類似目前我國醫護人員的薪資辦法。
  3. 至於中高齡者達到了退休年齡之後,則延長雇用後職務的安排也有三種可行方案:
    (1) 合夥人制度:利用縮短工時的方式逐漸減少工作的時間。
    (2) 達到退休年齡之後,轉換到子公司繼續就業。
    (3) 轉業成為獨自經營:提供想自行經營者,退休前六個月不扣工資的假期。 本文摘自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楊靜利教授、吳涵瑜研究助理〈協助企業研擬漸進式退休制度〉研究計畫 

參考文獻
  • Latulippe, D. and J. Turner (2000). Partial Retirement and Pension Polic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9(2), pp. 179–195.
  • Min, So-Ra (2011). The Gradual Retirement Plan as an Age-Friendly Model for the Korean Economy. 取自http://www.ec.oita-u.ac.jp/isf2011/pdf/proceedings-27-36.pdf
  • Reday-Mulvey,G. &Delsen,L.(1996). Gradual Retirement in the OECD Countries,a Summary of the Main Result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1,502-523. 

資料整理:張雲翔/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日本漸進式退休制度的發展(上)

$
0
0
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故日本政府自1970年代即發展促進中高齡就業之政策至今,根據Masato Oka (2008)的整理,整個發展歷程可分為兩段時期。 

中高齡就業政策之發展歷程 
(一)1971年至1986年 
1971年,為了鼓勵雇用45歲及以上的勞工,日本政府制定《高齡者雇用安定法(Law Concerning Stabilization of Employment of Older Persons)》(Masato Oka,2008;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0);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政策改革持續朝向延長雇用年齡,除繼續雇用55歲至60歲勞工於原服務公司或周邊企業外,於1976年修正的「關於促進雇用中高年齡者等的特別措置法」,更設置高齡者雇用率制度,要求企業盡可能雇用一定比例之上(6%)的55歲及以上勞工(Masato Oka, 2008;劉修慈譯, 1990);1986年則再大幅度修正《高齡者雇用安定法》,將退休年齡延至60歲,使得該法素有「60歲定年制法案(Age 60 Teinen Act)」的稱號,同次修法亦達到促進高齡者再就職、確保退休後再就職等立法,並規定多項獎勵辦法,不過高齡者雇用情形仍不甚理想(Masato Oka, 2008;成台生, 2006)。

(二)1986年後至今
1986年後,為配合1985年基本年金領取年齡的改革,希望更進一步能將退休年齡延後至65歲,因此繼續就《高齡者雇用安定法》進行改革。1990年的修正目標有二,除制定「高年齡者等職業安定對策基本方針」外,亦要求雇主應盡力雇用屆齡退休但仍有工作意願的員工至65歲。1994年設置公益法人「高齡者職業經驗活用中心」,提供60歲以上高齡者短期雇用機會,以活用之職業經驗知識、技能,並於其上設置公益法人「全國高齡者職業經濟中心」以求中心的健全發展(成台生, 2006)。在2000年的改革中,政府要求企業延後強制退休年齡,並提出「持續雇用(continued employment)」,要求雇主必須保證勞工可以工作到65歲(周玟琪, 2006)。 

《高齡者雇用安定法》修正內涵 
2004年修正、2006年實施的《高齡者雇用安定法》,其修正內涵分為三個層次,包含確保勞工可工作至65歲、協助高齡者再就業與確保多元化的就業機會。

第一層次是為此次修法的主軸,而為確保受雇高齡員工能服務至65歲,雇主須針對下列三項措施擇一辦理,分別為:提高退休年齡至65歲、引進定年後繼續雇用制度、廢除定年制度;其中為配合年金給付年齡的延後規劃,採取第一項措施之企業的退休年齡可隨之調整,自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間提高至62歲,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提至63歲,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為64歲,2013年4月始為65歲(Masato Oka, 2008;三浦文夫編, 2007:84,轉引自林淑萱, 2009;成台生, 2006)。

第二個層次,鑑於將近70%的高齡失業者求職時遭受年齡歧視,2001年修正《就業措施法(Employment Measures Law)》,要求雇主在進行雇用或招募活動時不得提及年齡需求,但僅限於柔性強制,並無相對應的罰則,直至2004年《高齡者雇用安定法》修法時,才更進一步要求那些招募一定年齡員工的雇主陳述理由,而當45歲至64歲遭解雇的員工,若其有再就業之意願,雇主需盡一切可能協助其就業(Masato Oka, 2008)。

第三個層次,則是藉著強化「銀髮人力資源中心(Silver Human Resources Centres, SHRC)」的功能,提供60歲以上高齡勞工一些暫時、短期的工作機會。

「銀髮人力資源中心(SHRC)」成立於1970年代中期,起初只是一種社區性有給薪的志工人力平台,為其中的工作機會有別於一般勞動市場的職缺,但在九十年代經濟蕭條的影響之下,兩者的界線也就逐漸模糊,1980年會員僅有46,448人,截至2009年,全國會員已多達791,859人(社団法人全国シルバー人材センター事業協会,網頁),在此次修法中,擴張資源中心業務範圍,納入法定的特殊職業工作機會,其有下列五個組織任務:(1)辦理普及啟發活動,提高國人對於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參與率;(2)針對會員辦理研修課程;(3)活用網際網路蒐集就業情報;(4)推廣工作廣場(Work Plazza)機制;(5)健全全國中心及各地中心之發展(賴樹立,2008)。

會員特性方面,在日本銀髮人才中心的會員資格為滿60歲、有就業意願者,且在居住區域內。以東京都新宿區銀髮人才中心為例,會員平均年齡為71.4歲,最高年齡男性為93歲;女性為91歲,80歲以上高達170位(賴樹立、王雅芬與蔡玉時,2009)。各地區中心會依據會員之期望與能力,透過承攬或委任之形式委派工作。中心提供的工作機會有別於一般勞動市場的職缺,特色是短期且具高度彈性,各地區中心也會依地區特色提供不同的職缺,工作內容大致可分為七大類:室內/外的一般性工作(如:公園清掃、清除海報)、管理類(如:停車場管理)、事務類(如:行政工作、接待工作)、技術性(如:修屏風)、專業技能(如:會計、翻譯)、外務類(如:催繳電話費)與服務類(如:家事)。值得注意的是,因該中心與會員間並非雇用關係,所以不適用勞工保險。因此為了防止任何意外發生,該中心會幫工作之會員投保傷害保險,也會對於委任的工作內容特別注意,避免意外或傷害發生。

對於有工作的高齡者,中心會由發案者支付的委託費用中,分配一定比例的金額當作該會員之報酬,稱為「配分金」。中心一年下來,總產值高達3,000億日幣(賴樹立,2008)。提供的工作機會方面,2005年共提供7,432,814個工作職缺,其中一般性工作與行政工作各佔了40.3%與32.9%,兩類就佔了73.2%。

Weiss, Bass, Heimovitz and Oka(2005)針對日本銀髮人才中心參與成員的幸福感(well-being)進行研究,發現有藉由銀髮人才中心工作的男性比起沒有參與者有更高的幸福感,雖然女性不見此效果,但銀髮人力資源中心確實擔負起日本中高齡就業重要的中介角色,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應會成為全面性高齡者就業媒合中心(Masato Oka, 2008)。 

本文摘自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楊靜利教授、吳涵瑜研究助理〈協助企業研擬漸進式退休制度〉研究計畫

參考文獻:
  • Masato Oka(2008).Japan: Towards employment extension for older workers. In P. Taylor (Ed.), Ageing labour forces: Promises and prospects (pp. 40-61).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 Weiss, R. S., Bass, S. A., Heimovitz, H. K., & Oka, M. (2005). Japan’s silver human resource centers and participant well-bei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20(1), 47-66.
  • 三浦文夫(編)(2007)。図說高鹷者白書2006年度版。東京:全国社会福祉協議會,轉引自林淑萱(2009)。從少子女高齡化社會探討我國老人的生產性活動。社區發展季刊,125,91-100。
  • 甘粕啟介著(1990),劉修慈譯。日本高齡化社會僱用問題。勞委會職訓局叢書就業輔導類,32。
  • 成台生(2006)。「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之探討-以退休後國民年金及高齡者工作安定為例」。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9期,頁267~299。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退休人力資源活化策略。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周玟琪(2006)。高齡社會時代下我國高齡者就業對策.就業安全. 5(2),1-17.
  • 賴樹立(2008)。推動青少年就業策略與方式。台灣勞工,14,4-6。
  • 賴樹立、王雅芬、蔡玉時(2009)。「日本因應高齡化之就業政策」。行政院。

資料整理:張雲翔/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研究員

韓國「製造業創新3.0戰略」及引才作法

$
0
0
展望未來,在生產製造活動中,將不僅是實體的製造活動而已,而是包括虛擬的製造連結。在虛實整合的連結中,製造業將面對突破與轉型的需求,製造體系的發展也將會有顯著的轉變。智慧化發展將是製造業未來的顯學,因此在人才發展與布局上,也需要提前準備與培育。審視近期經濟發展與成長的情況,韓國也面臨經濟成長趨緩,面對製造發展與思維改變之需求。因此,參考德國與美國在製造業發展振興的相關規劃,韓國政府業提出「製造業創新3.0戰略」,作為持續強化本土製造業發展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策略。 

韓國近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年度20092010201120122013
人口 (百萬)49.249.449.850.050.2
人均GDP (美元)18,62722,28624,28124,54325,983
GDP (十億美元)916.11,1011,2091,2271,305
經濟成長率 (%)0.76.53.72.33.0
資料來源: Focus-Economics (2014/12)

製造業創新3.0戰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14年6月於「全國商工會議所會長團座談會」中,發表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負責研擬的「製造業創新3.0戰略」,希望藉由此一策略之推動,以具體實現朴槿惠總統所倡議的「創造經濟」國政課題。在該實施的規劃中,預計至2020年將預計投入972百萬美元,達成1萬家製造業廠商具智慧化生產能力之目標。

韓國製造業在過去40年間雖扮演國富、就業、創新創出來源的角色,不過,配合製造業思維的變化,目前韓國正值需研擬新發展戰略的時候。目前,製造業與資通訊、軟體、服務業、其他產業的融合或複合正擴散中,加上3D Printing、智慧型工廠等新生產方式一一登場。全球主要工業先進國家也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紛紛提出注重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正積極推動製造業轉型戰略。除此之外,也需積極因應因韓國軟實力的不足、高費用生產結構等生產基盤縮小等結構性問題。針對內外在環境的變化,將以世界最高水準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及穩固的製造業基盤為基礎,強化以實現創造經濟為中心之製造業的能量。因此,研擬了「製造業創新3.0戰略」。

韓國「製造業創新3.0戰略」的基本方向,是藉由整合資通訊、軟體,以創造出新興產業,提升附加價值為目標。在戰略上,將從先進國家背後追趕型戰略轉向引領型戰略,以確保韓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在此之下,為期使企業可以主導製造業創新,韓國政府將致力於環境的營造。同時,將以創造融合型或複合型新製造業、強化主力產業核心力量及提升製造創新基盤等3大戰略為中心來推動。而在推展的方向,參考德國的智慧製造概念是主要引領的重點,因此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將聚焦於此,引領企業朝向資通訊應用與整合,以提升製造服務之能力與競爭力。 

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方案 
為促成經濟之發展,韓國在2014年也調整了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方案,以吸引具有創意與創業精神的外籍人才,並改善發放簽證的制度,以擴展海外人才赴韓國就業與學習的規模。在吸引人才上,著眼於吸引「研究教育型」、「企業活動型」、「未來潛力型」三種類型的人才,並強化各項支援政策。

研究教育型人才主要在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從事研究、教育工作,對博士後及在海內外取得研究成果的人才提供支援。企業活動型人才,以專門人力為中心,充分利用全球網路資源,宣傳韓國人才政策及優秀中小企業,吸引人才。針對未來潛力型人才,則增加“政府邀請留學生”交流規模從2013年的827人到2017年增至1,000人。

此外,從過去韓國政府調查顯示,由於赴韓外籍人才的留任時間以一至三年為多,主要原因與環境與社會文化因素有關。因此韓國政府規劃大力構建外國人和諧生活的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在教育、住宅、文化等方面為優秀海外人才提供國際一流標準的定居條件,放寬簽證頒發條件,將准常住身份F2簽證的最長停留時間從目前的3年增至5年,並簡化出入境手續等。

藉由調整後的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方案,計畫將海外優秀人才規模從2012年的2.48萬人增加至2017年的3.65萬人,具體為研究教育型人才7,500人,企業活動型人才2.75萬人才,未來潛力型人才1,650人。

作者:董正玫/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經中心 資深研究員

日本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

$
0
0
近年,日本為強化經濟發展與競爭力,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為了挽救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提出的三項政策,以提升日本產品在國際的競爭力。除經濟發展與成長的推展之外,日本近年在人才發展也陸續投入資源,目的是要強化產業人才發展,此外也為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可能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預作準備。近期人才發展的實施計畫,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培育科技人才,及吸引國際專業人才。以下將逐一簡要說明。 

培育科技人才 
2014年11月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JST)推出「科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宗旨為支援多數研究機關合作建立科技人才培育社群。為能提升年輕研究人員及研究行政支援人才於組織間的流動性,同時保障穩定就業環境。

「科技人才培育補助計畫」推展之主因是從研究結果發現,博士班畢業生未獲穩定職位之前,需找尋有限任期的博士後研究員職位,因此常流轉於各機構間,而處於不穩定的就業環境。獲穩定職位的也可能因為事務處理負擔過重,無法有效展現研究成果。另大學、獨立行政法人、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率過低,阻礙研究人員無法專注投入於本身的研究活動,以產出優異研究成果,也無法充分發揮自我能力並成長。

在本項計畫中,促進國內外研究機構及企業等合作,建置以提升參與者的職場競爭力的機制,培育適應海外及企業等各種工作環境的研究者及優秀研究行政支援人才的示範模式。因此學校可以提出計畫,包括為保障研究人員自主研究活動的「新世代研究者培育計畫」及提升研究行政支援人才的專業職能的「研究行政支援人才培育計畫」兩類。

「新世代研究者培育計畫」之支援對象為取得博士資格後10年以內,具或同等程度的研究經歷。年齡為未滿40歲,臨床研修的醫學領域則為43歲以內。並期待研究人員的60%以上的時間投入於研究活動,並根據機構特性可調整為70%至80%。經費支持主要應用於建立有助提升研究人員職場競爭力的機制,如規劃與國內外研究機構或企業合作、有助職涯發展的教育研修、國際會議的發表及國際共同研究的實施或長期研究實習。在聘用方面應以年薪制等以不妨礙組織間流動性的雇用型態。研究行政支援人才培育計畫則是以提升研究行政支援人才的專業職能及職場競爭力為主。

計劃期限原則為5年,但產出優異成果經審查及評鑑後可延長一定期限(例如3年)。計畫以單一組織(如學校)為申請機構,補助金費為每年約1~3億日圓為上限,2015年以後隨政府預算編列情形而調整。 

吸引國際專業人才
為吸引國際人才進入日本就業,日本政府推出了「專業人才積分政策」,主要是吸引海外的專業人才到日本工作,計畫之積分計算,主要依據外籍人士是否具備所需技能、工作經驗、研發成果以及薪資級距等項目來進行評分。而日本政府也將推出一些便利的政策,以提高國際人才申請的人數。

日本政府所認定之專業人才,是對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外國工作者的總稱,包括醫療、科技、人文知識、國際業務等8種簽證。日本政府推出新成長戰略,計畫到2020年為止,將海外專業人才在日本的人數增加至30萬人。

對於專業人才的具體優惠政策主要以縮短申請“永久居留資格”的必要年數為主。根據日本法律規定,在日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資格必須滿足在日本連續居住10年以上的條件。這項政策實施後,被認定的專業人才在日本連續居住5年以上即可申請。此外可享受優先辦理入國、在留手續、初次入國獲得最長5年的在留許可權等待遇,超過一定年收入的專業人才,其家屬及傭人允許同時入國。此外,在留資格簽證為教授的外國人,還可申請經營事業等資格外的活動。

日本政府積極吸收海外專業人才目的,為提高日本研究開發機關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此外也認為大量海外專業人才的引進,對日本國民知識水準的提高也會產生外溢效果。 

參考資料:
  1. 張俊菁(2014),科技人才育成社群建置計畫,工研院產經中心未出版日本觀測報告
  2. 法務省入國管理局

作者:董正玫/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經中心 資深研究員

法國「新的工業法國」與引才作法

$
0
0
近年來,法國經濟萎靡不振,迫使法國檢視自己的經濟結構,發現法國的工業實力似乎正在下降。1971年法國工業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3.6%,至2013年僅佔18.7%,減少約15%。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14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結果顯示,法國的國家競爭力排名為23,已遠遠落在美(排名第三)、日(排名第六)、德(排名第五)等大國之後。 

「新的工業法國」振興工業與力促就業
 為改善法國的競爭力以及製造業發展實力,力促產業復興與就業,法國政府於2013年提出「新的工業法國」規劃,並針對振興法國工業選定34個優先發展項目,擬定「收復計畫」,要對這些項目集中資源、人力與政策工具,做為未來五年工業政策發展的重點方向。這項規劃是先透過跨部會機制對全球市場與法國工業現況進行戰略性的思考後,再由相關部會、民間顧問公司、企業領袖、社會團體提出意見,歷經數個月的討論共同製作而成,規模之大可看出法國政府對此的重視程度。這34個優先發展項目主要分成4大類:
「新的工業法國」34個優先發展項目
分類優先發展項目
能源轉型
(7項)
可再生能源、木材工業、綠色循環與材料、建築的熱能創新、智慧電網、水與其他稀有資源管理、綠色化學與生態燃料。
醫療健康
(5項)
智慧紡織、醫療的生態科技、數位醫院、新的醫療方法與設備、安全的食用產品。
數位科技
(12項)
巨量資料、雲端運算、數位教育、電信主權、奈米電子、連接主體、擴增實境、無接觸服務、超級計算機、機器人、網路安全、未來工廠。
交通運輸
(10項)
100公里僅消耗2公升汽油的汽車、電動車充電站、電池自主與效能、自動駕駛車輛、電動飛機與次世代飛行器、可操縱的重載具、運輸裝載之軟體與系統、電力驅動衛星、未來高速鐵路(TGV)、生態船舶。

此34個優先發展項目將會各選出一個負責人來領導執行,負責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將會是業界人士,可能是大企業的老闆,也可以是中小企業、創業型企業的負責人。他們將會與國家代表共同組成團隊,制定要達成的目標、列出可能遭遇的困難、及訂出所需的社會與資金支援。政府將會動用現有的工具,例如未來投資計畫(Investissements d’avenir)、公共投資銀行(Banque publique d’investissement)、國庫與其他相關工業投資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2014年7月,34個優先發展項目的實施路線圖全部審核通過,開始積極落實。 

新的簽證程序吸引人才
法國政府為吸引人才,故以新的簽證程序方便外資企業和人才赴法工作,包括設立「技能和專業知識(the Skills and Expertise)」,「外籍雇員(Expatriate Employee)」和「特殊經濟貢獻(Exceptional Economic Contribution)」居留許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及投資計劃。而面對工業發展與產業復興,法國政府為網羅更多人才,也配套性的實施專業人士,包括針對企業家、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有技術專長和特殊專長的外國人設立“人才護照”,往後都將以持有人才護照作為唯一居留證件,而不再像以往政策針對每類不同人才作區分對待。對於留學生的措施,則是先發放1年期居留證,到期後發放4年期的居留證。此外也提出研發稅收與減免之政策,鼓勵國際大廠的投資。 

註:雖然法國政府2014年8月進行了改組,原先負責這一計劃的產業振興部已經改名為經濟、工業和數位經濟部,計畫推動依然沒有改變。未來,法國重振工業的具體成效值得繼續關注。

參考資料:
  1.  France welcomes international talent(2014),Retrieved from http://www.diplomatie.gouv.fr/
  2. The “Skills and Talent” Card visa (2014),Retrieved from http://www.consulfrance-washington.org/spip.php?article519
  3. 陳宗胤(2014),新的工業法國計畫,工研院產經中心未出版法國觀測報告 

作者:董正玫/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經中心 資深研究員

德國「高科技戰略」與產業人才政策

$
0
0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市場,占歐盟16%的人口創造了歐盟20%的國內生產總值,經濟發展上服務業和工業是重要的經濟支柱。德國工業的發展在歐洲具有重要的影響與領先的地位,其在全球競爭力評比的表現也一直是重要的標竿對象。在德國產業發展上,技術與製造的能力一直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這也使得在面對金融風暴或是歐債危機同時,尚能在經濟與產業活動中,維持穩定的運作。能維持持續穩定的發展,與德國企業結合政府普遍對於研發創新、人力培訓的支持,且即使是中小企業也願意投入資源支持,進行研發創新有關。而為因應未來的挑戰與競爭,德國也從政策與環境建構上持續培育能力,以因應之。

表 德國經濟發展數值
國內生產總值
(百萬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歐盟28國)
人口
(百萬)
人口比例
(歐盟28國)
數值2,666,40020%8016%
備註:參考年份 2012 / 來源:Eurostat(2013年)

因應未來挑戰之高科技戰略
2006年德國發佈了《德國高科技戰略》,這是德國在國家層面發佈的創新戰略。這項戰略提出的背景是,德國雖然是全球重要的出口國,但在成本上缺乏競爭力,很多企業將總部或製造基地從德國轉移到了其他國家。本項高技術戰略主要之目標是要藉由創新,克服成本劣勢,使德國保持全球市場領導者的地位。2010年德國又提出《德國高科技創新戰略2020》,重點關注氣候變化與能源、健康與營養、移動、安全和通信等5大領域。其中,並於2012年提出工業4.0未來計畫,這是《德國高科技創新戰略2020》的一項規劃,此後又於2013年提出《保障德國製造業的未來:關於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在戰略之建議中強調充分利用資訊通訊技術和網路空間虛擬系統-資訊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相結合的手段,將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

在德國工業4.0發展規劃的概念中,重視建立具彈性的數位化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在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也因為製造型態與活動之轉變,使得創新過程與產業鏈分工也可能被重新調整。 

德國產業人才培育
教育雙軌制一直是德國在專業人才培育的做法,在雙軌制教育體系中,學生每周定期至企業參加技能培訓,結業之後只要通過工商協會舉辦的統一考試,證明其具有某領域之專業的能力,就可以在特定領域中就業。此外,為因應產業結構發展轉變的需求,在培訓之方式上也進行調整,包括提高培訓的標準、開發新的職業培訓項目或是設置跨業的培訓課程等,以因應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之需求。

由於高齡化發展趨勢影響,使得德國未來也將面臨人才缺口的問題,因此在高科技戰略中,對於全球人才的引進有更為開放之態度,目的是要強化對於人才培育之投入,以為未來產業發展建立基礎。在推動之作法上主要有幾個方向,第一是鼓勵職業教育取得優秀畢業成績的學生,能再進一步攻讀大學文憑。其次是吸引學生學習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研究領域,以彌補未來產業在特定領域的人才缺口。三是吸引高科技人才進入德國就業。為吸引國際人才,德國做法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強化德國在科研領域對全球的吸引力,補助大學院校科技研究活動,提升吸引力,且也給予學校在人才聘用上的彈性。其次是放寬技術移民政策,讓企業可以擇優錄取外國員工。過去在任用上,對於急需就業的勞動人力,才得聘任,而後調整為企業可以有更多彈性選聘優秀國際人才。第三是要能讓國際研發的國際交流,因此提供國際傑出研究學者補助,鼓勵赴德國進行研究。 

參考資料:
  1. Eurostat (2013),Provision of deficit and debt data for 2012, http://ec.europa.eu/eurostat
  2. AIESEC (2014), International Tech Talent programme, http://ogipaieseccuhk.wix.com/gip-aiesec-lc-cuhk#!germany/ccbb.
  3. Deutsche bank (2014), Industry 4.0. Retrieved from http://www.dbresearch.de/PROD/DBR_INTERNET_EN-PROD/PROD0000000000333571/Industry+4_0%3A+Upgrading+of+Germany%E2%80%99s+industrial+capabilities+on+the+horizon.pdf 

作者:董正玫/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經中心 資深研究員

博士就業免煩惱!國內外高階人才發展計畫介紹

$
0
0
博士人才發展及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球關切之重要議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數據顯示,2011年畢業博士有近4成找不到全職工作,近3成正在做博士後研究,博士整體就業率低於4成。尤其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只有2成找到正職,近4成無法在畢業9個月內找到工作。近十年該領域之博士後研究維持在45%左右,失業比例則持續走高。因此國外已有私人機構(如Cheeky Scientist)開始為研究人員、學生等提供教育訓練課程,同時尋求與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欲透過業界人際關係,推動博士進入產業工作,特別是就業率偏低的生醫領域博士。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也意識到只有少數博士能取得教職,想要獲得終身職(tenure)更是難上加難。眼見生醫領域有8成的博士必須去法人機構或產業界找工作,但大學研究所課程或相關培訓都只聚焦在往學術路線發展的準備工作訓練,博士後研究人員未得到適當的輔導,也沒辦法獲得足夠的職涯資訊。因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著手推動生醫研究人力創新奬(NIH Director's Biomedical Research Workforce Innovation Award: Broadening Experiences in Scientific Training,簡稱BEST),擬將研究職涯定義擴大到與整個生醫研究產業相關,希望拓寛科學訓練以外之經驗,發展創新模式以擴大研究生及博士後培訓,並利用現有資源與制度,讓學員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培訓課程,期望能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BEST計畫補助最高額度為美金25萬(不含設備及管理費),申請期程最長5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資助計畫的同時,也要求獲得補助單位在執行期程結束後,要能從學校、合作夥伴、企業或是公益機構籌措經費,讓此計畫能在校內繼續運作。目前BEST計畫第一期已有10校(如下表)、第二期亦已通過7校之補助申請。

BEST計畫第一期通過名單
申請機構計畫網站
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BEST Training Program
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Vanderbilt ASPIRE Program
麻州大學醫學院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韋恩州立大學
Wayne State University
Broadening Experiences in Scientific Training (BEST)
艾默理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
Emory University &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yond the Professoriate: Transforming Pathway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areers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Frontiers of University Training to Unlock the Research Enterprise (FUTURE)
紐約大學醫學院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YU STEP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o
Motivating INformed Decisions (MIND): Careers for the Future Biomedical Workforce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Mentorship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iomedical Trainees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Innovative Biomedical Graduate Training for Workforce Readiness

BEST計畫培訓課程除了提供生醫領域職涯相關技能與知識外,主要讓學員對於各類型機構(包括新創公司)有一定的瞭解,也加強與研究生涯相關的政策管理、技術移轉等,好讓學員準備進入私人機構。除了提供學員機會瞭解其職涯決定,也將透過實習等方式增加學員業界經驗,以利未來能從純學術研究轉換到其他行業發展。現階段各校規劃重點不太相同,有的先規劃發展領域或路徑,像康乃爾大學即設定以科學傳播、風險治理、科技政策、產業創業管理為主要方向。有的則就重點項目提出培訓課程,像第二期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即針對生技企業及創業、政策及非營利事業管理,及高等教育等,與外部合作夥伴共同推動以協助學員。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則規劃讓學員從5種專業路線中選擇,其中包括科學與健康政策、經營管理、智財管理、臨床規管、健康與科學資料分析等。也有計畫強調為學員設有實習或師徒制,但多數為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職業探索及職涯發展路徑,並建立對外的網絡連結。

國內近年來也推動類似BEST之計畫,如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於102年啟動、為期三年之「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由學研及法人機構每年聯合遴選出100名博士,提供為期一年的博士後在職訓練,如與廠商或醫學中心合作,提供藥品、醫療器材、醫療管理等訓練課程,同時安排實習,提供學員參與業界專案計畫的機會,為高階人才進入產業發展預先舖路。教育部於99至102年亦補助辦理「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計畫目標為培育高階生技及跨領域人才,學員中約三分之一(超過8,000人次)為博士生、博士後、教師、醫師及業界人士。主要由7所大學教學資源中心統籌,開設如智財管理、法規及市場經營等高階培訓課程,亦推動產學聯盟,除了邀請業界師資開班授課外,亦選送約1,700位學員至業界實習。參與實習,除能讓學員瞭解產業現況與需求外,亦較有機會進入生技產業,從事研發、智財、行銷等工作。而國家實驗研究院正推動「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每年2梯次選送工程、醫學、生命科學領域之人才到史丹福大學,接受為期一年之高階醫療產品設計及商業化運用實務訓練。在美培訓期間,以臨床觀察、動物試驗、核心實驗、專利佈局、法規認證等訓練為主,從不同角度瞭解臨床醫療運用,並加強與產業界之互動,除了體驗舊金山灣區醫療技術創業運作實況,亦有機會觀察醫療技術新創企業高階諮詢會議之互動情形。計畫目標在培育高階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及產業化實務之跨領域種子人才,以尋求未來創業機會。

現階段國外大學及私人機構除提供專業領域訓練課程外,亦教授履歷表撰寫、面試技巧等求職基本技能,也提供職場及產業相關訊息,以協助博士及早瞭解有哪些合適的工作選擇,特別是學術界以外的職業選項訊息,以期高階人才能適性發展。國外亦有機構提供一對一的線上諮詢輔導,以協助高階人才找到專職工作。國內訓練課程亦安排職涯發展所需技能,如職場倫理、溝通表達、專案管理等。對過去職涯規劃以純學術研究為主,較缺乏實作經驗及產業動態瞭解的博士來說相當實用。

各國政府積極地推動各項方案,試圖解決全球所面臨的博士人才發展問題,雖然無法立即讓就業率提升,但至少能產生抛磚引玉的作用,除了能讓高階人才突破傳統思維,尋求出路。亦從多面向強化博士的就業力,或許有機會縮減社會上學用落差之現象。

參考資料:
  1. Cheeky Scientist - Industry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People。網站連結:http://cheekyscientist.com/
  2.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BEST計畫,網站連結:http://grants.nih.gov/grants/guide/rfa-files/RFA-RM-12-022.html
  3. 行政院科技會報「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網站連結:http://phd-ojt.org.tw/
  4. 教育部「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網站連結:http://www.tma.ibms.sinica.edu.tw/
  5.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網站連結:http://www.stb.org.tw/

作者:陳曉郁\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

    員工福利拚加碼比創意 惜才揪感心!

    $
    0
    0
    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本。時近歲末年終及年後轉職潮,企業老闆們不僅為搶年後跳槽人才而祭出高薪,同時更以具體行動展現惜才留才。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今年預計有28%的企業將會增加員工福利,主要從增加「三節禮金」、「員工旅遊補助」、「特休假」三處著手。人資主管認為,除了最實際的加薪之外,若能投員工所好提供貼心福利措施,展現企業文化,將可吸引員工繼續留任。

    據了解,部分企業也開始提供差異化的特殊福利,例如生日假、供應吃到飽餐點、家庭日、閱讀時間等,都是各家公司留住人才的秘密武器。例如:台積電新進員工只要到職滿三個月即可享有特休;宏達電打出三節前一天下午三點下班、聘任五星級飯店主廚至員工餐廳掌廚、替員工量身打造健康管理方案等;鴻海提高生育補助一胎七萬元,懷孕員工享有1.5萬元計程車資補貼和價值3萬元營養品福袋,小寶寶三歲前每年也可以領生日禮金一萬元;遊戲廠商智冠、網龍、樂陞均祭出最高達30%的績效加薪方案或鼓勵內部創業計畫;食品業的亞尼克在年終獎金之外,額外加碼每個人6萬元大紅包獎勵員工,包括建教合作的實習生均一視同仁,讓員工驚呼不敢相信。這也顯現,員工福利符合勞基法已是最低規範,企業如何做出差異化、如何讓員工有感,才是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料:
    1. 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5/1/19
    2. Yam天空新聞2015/1/16
    3. 華富財經網2015/1/24
    4. 聯合財經網2015/1/19
    5. 蘋果即時新聞2015/1/28

    資料整理:吳慧玲/工研院產業學院人才發展研究組副管理師

    2015-2017設計服務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摘要

    $
    0
    0
    隨著當代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意與創新已成為帶動經濟的重點要素,越來越多產業尋求以「設計」創造附加價值,提升其服務品質與水準;而設計產業更是文化創意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成員。設計的重要性不僅涉及功能、造型、技術、概念構想、哲理、價值等範疇,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經歷與知覺等真實體驗。本調查所定義設計服務業之產業範疇係根據我國行業分類系統第九次修訂代碼:工業設計業(7402)及其他專門設計服務業(7409)。

    一、產業趨勢對人才影響
    台灣設計產業政策由建立完整產業體系開始,經過提升附加價值階段,逐漸邁入開拓國際市場階段,以往硬體製造逐漸將被服務與系統整合方案取代,加上傳統產業、地方產業各領域延伸整合、資通訊新興商務市場出現等,設計成為創新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台灣設計服務產業生態以中小型居多,公司內部人員約10人上下,而規模達50人以上的公司為少數,而近年來受到獨立創作與創業意識之興起,許多帶有夢想的年輕設計師轉而成立自有品牌與工作室,因此家數逐年增加。

    目前設計服務產業重要發展趨勢如下:
    1. 傳統產業設計創造價值思維認知度提升:許多傳統產業業者因應趨勢投入轉型,推出自有品牌或提升服務,但由於台灣傳統產業以往因角色多為代工並缺乏產品開發之能力與概念,因此對於設計價值或思維相對薄弱,設計公司往往需耗費許多時間與廠商溝通。此外傳統產業大都注重產品外觀設計為主,所以尚有成長空間。需仰賴具備獨立思考概念、市場行銷溝通、設計創意能力、繪圖能力、機構及後續製程相關能力、專案執行與應變能力之設計人才或行銷企劃人才。
    2. 協助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跨領域需求增加:近年公部門積極鼓勵文化創意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例如文化部中程施政計畫(102年至105年度):公民文化權的全面落實、美學環境的創造、文化價值的維護與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各種設計領域的設計師跨界合作,產出多元化的文創設計商品、工藝品、藝術品、以及跨界合作的影像或音樂作品等。上述須有具備設計概念、文化論述能力、節慶活動企劃與策展能力之專業人才或已具備跨領域合作經驗之設計師。
    3. 文創潮興起,設計師品牌與創業逐漸增多:近年受歐美潮流影響,創投成為年輕人實現自有品牌的路徑,加上前述文化創意產業興起,愈多的設計師或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以工作室的形式集結,企圖藉此創造更多可能性與自我實踐,因此設計產業家數與品牌逐年增多。從文創年報資料中顯示,經營3年內的設計公司比例高,且多含有獨立品牌商品。因應此潮流應具備良好創意設計能力、

    二、人才需求量化分析
    設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產業從業人數顯著增加,從業人數從2010年的14,746人成長至2013年的19,038人,成長幅度為22.5%,平均每間公司約有5.2位的從業人員。另外,設計服務業正處在從大營收規模企業蛻化成小而美設計公司之階段,其商業模式仍持續在摸索與建立,企業家數調查結果顯示為逐年增加,而平均從業人數有微幅變動,目前台灣設計服務業之規模大多是5~10人之編制,人均產值近三年維持在3百萬元規模左右。

    設計服務產業將有更多新創公司投入市場,每年平均成長約150~200家的微型企業,此為帶動人才需求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此外,在政府政策持續關注文創產業及傳統產業特色化發展的前提下,預估2015年產值將緩步成長1.5%。

    三、人才需求質性分析
    對整個設計產業而言,設計與行銷企劃人才對於設計公司營運扮演兩大關鍵角色,產品之創新與吸引力仰賴設計師的創造力,而如何將產品轉變成具有巿場性的商品,則端看行銷人才的企劃功力,但這也是目前多數設計業者最欠缺的一環。

    據本次研究調查結果,整體而言管理類人才年資條件門檻較高,主要考量對於產業經驗及市場趨勢的掌握需要長時間累積,而公司主力需求仍是設計與技術專業人才,新增人力的主要來源,主要考慮來自同業攬才,其次是任用應屆畢業生,在設計服務產業擁有專門技能與相關經驗是人力挑選上的要件。

    彙整設計服務業各類別之關鍵職缺需求條件與分析如下:

    表二、產業關鍵職缺分析表
    關鍵
    職缺
    主要
    來源
    基本學歷/
    科系背景
    能力需求基本工
    作年資
    人才
    招募
    難易度
    海外人才
    延攬需求
    管理人才
    (設計/行政總監)
    內部升遷
    1. 碩士
    2. 學士(含二/四技)
    1. 善於組織管理
    2. 具國際觀與巿場敏銳
    3. 具語言/溝通協調力
    4. 具全面整合行銷能力
    5. 懂得財務會計
    5年以上
    藝術人才
    (平面/美術/繪圖人員)
    國內同業攬才
    1. 學士(含二/四技)
    1. 具全球藝術趨勢觀
    2. 獨創設計能力
    3. 善於與人溝通
    1-3年
    設計人才
    (工業設計)
    國內同業攬才
    1. 學士(含二/四技)
    1. 獨特設計能力
    2. 能與華人文化做結合
    3. 善與客戶溝通
    1-3年
    技術人才
    (產品模型/機構設計工程師)
    國內同業攬才
    1. 學士(含二/四技)
    1. 製程控管能力
    2. 執行力高
    3. 品管控制
    1-3年
    企劃行銷人才
    (產品企劃/業務人員)
    國內同業攬才
    1. 學士(含二 /四技)
    1. 撰寫企劃案能力
    2. 行銷專案規劃
    3. 溝通協調能力
    4. 巿場分析能力
    1-3年
    【註】難易度依百分比分為困難/中等/容易三種程度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設計服務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問卷】(2014/7)

    以下彙整設計服務產業人才需求與職能提升方向,可供產業界參考:

     管理人才
    在管理職的部分,需要對財務管、成本控管有相當程度的概念,以及市場訊息與資訊統整能力;另外著重專案管理、組織能力、業務與行銷能力…等,並希望備有創意思考、領導力、整合協調能力等特質。建議針對專案相關設計知識與流程等進行培訓。

     藝術人才
    在藝術職部分則重視美學與人文藝術史學素養,且要求跨領域設計能力以及藝術趨勢的掌握,在個人特質上則著重藝術相關領域經驗、敏銳度。培訓方面則建議針對美學風格與品牌概念…等進行加強。

     設計人才、技術人才
    在設計職部分,注重設計、創意思考與美學概念,且重視2D/3D軟體操作與設計能力,個人特質則須備有正向工作態度與良好溝通能力,培訓課程則建議在創意思考、開發,以及軟體運用能力等方面進行涉略。 在技術職部分,重視工程製造知識,另外技能上對於模具建構、製程,或印前作業等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經驗與掌控能力,在個人特質上則注重工作經驗、獨立作業能力與溝通思考,培訓課程則建議在材料科學之經驗累積與應用等方面加強學習。

     企劃人才
    在企劃行銷職方面,注重全球市場概念、脈動與國際觀,技能上需要有品牌行銷管理、企劃提案、專案執行…等專業能力,個人特質上對於邏輯思考、溝通與整合能力…等也相對注重,相關人員在國際企業/行銷管理、提案與簡報技巧各方面應多加學習,對於藝術/設計相關領域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7設計服務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2014/12)

    調查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資料整理:吳慧玲/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2015-2017資訊服務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摘要

    $
    0
    0
    本研究對象以國內資訊服務業者為主,資訊服務產業所提供的服務範圍相當廣泛,舉凡企業資訊化所需的硬體設備、應用軟體設計、系統整合、入口網站經營及網站代管等服務,皆包含在資訊服務產業的服務範圍之內。本研究調查範圍,參考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62中類「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與63中類「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

    一、產業趨勢對人才影響 
    除了整體大環境產業景氣循環影響人力需求外,未來3~5年資訊服務業將受到下列資訊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各國資訊發展政策影響,列舉較為重要者如下:
    1. 巨量資料-商業分析的新商機:雲端服務、社群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造成全球資料量以極驚人的速度在增長,IDC調查全球資料量將從2012年的2.8 ZB (1ZB=109TB) 增長為2020年的40 ZB,企業能掌握雲端服務應用與巨量資料分析的價值,便能提升企業競爭力。相關的人才需求以「創新應用服務規劃」、「多元資料整合」、「應用開發設計」等資料分析人才為主。
    2. 電子商務市場持續成長-服務新商機:電子商務的長期發展,以及各類創新的跨國平台及服務應用陸續興盛,為全球市場創造許多網路商機。對人才的影響將以「服務規劃及管理」、「購物平台建置及管理」、「應用系統開發」等電子商務人才為主。
    3. 行動運算成為主流-持續高度成長:智慧型裝置的崛起使得行動運算成為主流,據IDC調查,台灣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名列世界第三。加上各大科技公司積極投入穿戴式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裝置及應用,預期產業的人才需求將以「創新應用服務規劃」、「智慧型裝置應用開發」、「網路行銷結合實體通路O2O」等行動應用人才為主。
    4. 智慧聯網(智慧科技、智慧城市)-產業已進入應用期:IDC指出目前已有140億連網裝置透過網際網路交流訊息,這些裝置的資料占全球資料的2%;預估到2020年,連網裝置將達320億,產生的資料將占全球資料的10%。「技術主管/研發經理」、「雲端專案經理」、「雲端系統顧問」、「雲端程式設計師」等雲端人才需求將增加。

    二、人才需求量化分析
    雖然資訊科技不斷創新,資服業者對轉型雲端、行動化的需求迫切,但是資訊服務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仍然保守,甚至有緊縮的現象。由於資訊服務產業是一個人才外流產業,傳統上相當多的從業人員轉赴一般企業任資訊人員,而資訊服務產業所能吸引到其他產業的有經驗人才相對有限,且國內大型資訊系統的建置與開發專案市場萎縮,對人才經驗的累積不利,因此實際總產業之人才總需求量尚須考慮產業人才之流動後所造成之人力缺額(即遞補性人才需求量)。

    2014年調查顯示,在三大類別人才中以專業技術/服務人才比例最高占55%;其次為高階技術人才占23%;技術管理人才占22%。請參見下圖。

    圖、資訊服務產業主要專業人才人數比
    資料來源: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2014/10)

    三、人才需求質性分析 
    整體而言,業者所招募的人才之中,新進人員主要以學士為主。碩士學歷需求主要是高階管理與技術職位,尤其是部分需要新興資訊科技,如雲端或行動裝置等開發能力的資訊服務業者,對碩士學位的支持度相當高,顯示對學校教育在新型態資訊科技教學上的肯定。博士需求仍偏低,顯示業界對高等學歷的研究型訓練,需求不高。技術性專業人才工作經驗需求多集中在3年以上。對於技術管理人才之需求,例如:技術主管/研發經理、專案經理等,比較會要求需要5年以上較長之工作經驗,高階技術人才工作經驗需求多集中在3~5年內。專業技術人才大多要求1~2年的工作經驗,但客服工程師、系統測試人員、行銷業務人員最不強調需要有工作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資訊服務業的工作經驗需求與徵才困難度幾乎完全呈現高度正向關聯。相較於去年企業所要求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企業對所有類型資訊服務人員的經驗要求相當集中,整體趨勢與歷年的調查結果近似,業者所謂的求才困難度其實幾乎都是反映有經驗人才不容易獲得。

    資訊服務產業關鍵職缺如下表所示:
    資訊服務產業關鍵職缺需求分析表
    關鍵
    職缺
    工作內
    容簡述
    基本學歷
    /科系背景
    能力
    需求
    基本工
    作年資
    人才
    招募
    難易度
    海外人才
    延攬需求
    專案經理 專案規畫、執行與控管 大學/資管、資工等 專案管理、系統分析與開發、創新營運分析 3年以上,未滿6年
    資料
    分析師
    巨量資料分析 大學/資工、資管等 巨量資料庫營運、資料分析、多元資料整合 1年以上,未滿3年
    程式
    設計師
    資訊系統程式設計 大學/資工、資管等 系統分析與開發、程式撰寫、資料庫管理 1年以上,未滿3年
    (新興應用)
    行銷
    業務人員
    資訊產品與系統銷售 大學/不限、管理等 市場分析、品牌管理、客戶關係管理 1年以上,未滿3年
    (國際業務)
    資料來源: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2014/10)

    近年來,大型跨國平台,如各類交易平台(ex. eBay、淘寶)、社群平台(ex. Facebook、Twitter)、其他專屬的服務平台(ex. Google Map、Uber)等紛紛崛起,我國資服業者必須與之搭配,推出整合的創新服務模式。但是這類平台種類太多、規格各異,現行資服人才往往很難處理界接需求,需要有專業人才協助處理現有產品與服務需要重新定位與處理界接的需求。近年來新創公司數量眾多,對跨平台與跨領域新興應用知識及能力的人才需求更是迫切,需加強培訓全球佈局及平台界接人才。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7資訊服務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2014/12)

    調查單位: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資料整理:吳慧玲/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2015-2017數位內容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摘要

    $
    0
    0
    根據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發表之《2013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年鑑》,對數位內容產業的定義,為數位內容、載具、系統等一連串的完整產業架構,依據產業的發展與特性,數位內容產業又可分為核心產業及與關聯產業。本研究之產業需求面以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影音應用、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五大核心產業為研究範疇。

    一、產業趨勢對人才影響
    整理數位內容未來發展關鍵趨勢及對人才需求之影響如下:
    1. 4G寬頻釋照
      隨4G行動通訊寬頻業務釋照,將加速過去固定寬頻上的內容與服務朝向行動化應用領域發展,4G寬頻可高速傳輸龐大資料量,影音串流傳輸將更為便捷,連帶擴大影音及動畫產業規模,進而提升影音及動畫產業人才需求。若應用於遊戲,將影響產業應用更先進的技術開發遊戲,更需加強產業從業人員在職進修。4G寬頻高速傳輸更可提供數位學習產業實現雲端教學的理想,因此企劃人才及技術人才都須提升專業能力。預期未來將帶動多人線上行動連線遊戲、高畫質行動影音內容、大型線上磨課師課程內容與商機,過去固定寬頻上的內容與服務,將轉型至行動網路,行動將成為數位內容主戰場,數位內容廠商紛紛投入行動內容之開發,如行動遊戲、行動影音、電子書及行動學習等。產業需要更多行動開發人才(App程式開發、UI/UX設計人才),現有企劃人力需強化產品企劃能力(吸引消費者黏著度)及付費機制規劃能力,行銷人員需提升國際行銷及社群行銷能力。
    2. 數位匯流
      行動通訊軟體結合動畫、遊戲、學習、出版、影音等功能,整合成為數位內容匯流平台,創造新興消費商機,未來多功能行動通訊軟體將成為新興傳播媒體,產業行銷人才須學習如何應用新媒體創造新商機。此外,支援多功能行動通訊軟體的影音串流技術及遊戲開發工具不斷創新,內容開發人才須加強學習產業新知,提高市場競爭力。多功能行動通訊軟體並可望成為數位學習的新平台,企劃人才及技術人才皆須儘速因應。隨著商業模式混搭並持續創新,未來如何整合運用在內容開發及市場喜好掌握等,是國內業者最大的瓶頸。產業需要培育更多具備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以因應產業匯流之趨勢。微創業及微應用興起,帶動更多創業家及素人投入數位內容開發,產業需求更多說故事人才(編劇)、更多原創內容開發人才,現有在職人力(企劃、程式、行銷)需提升跨領域整合及數位媒體運用能力,管理人才需強化創新商業模式及異業管理能力。

    二、人才需求量化分析
    調查各領域人才職類需求統計結果如下表二,遊戲領域主要需求職類一向以程式、美術及企劃為主,今年度調查需求人數最多為美術類人才;動畫領域主要需求職類以美術類人才為主;影音領域主要需求職類以行銷類人才為主;出版領域主要需求職類為企劃類人才;學習領域主要需求職類以程式類為主、其次為企劃類與美術類人才。

    表一、人才職類需求表
    領域 /
    人才職類
    遊戲動畫影音出版學習
    管理類2.56%0%16.67%0%9.09%
    企劃類10.99%18.18%5.56%66.67%22.73%
    程式類28.57%27.27%19.44%0%31.82%
    美術類49.82%36.36%19.44%0%22.73%
    行銷類8.06%18.18%38.89%33.33%13.64%
    資料來源:本調查整理(2014/11)

    三、人才需求質性分析
    表二、數位內容產業專業人才之質性分析表
    關鍵
    職缺
    工作內容
    簡述
    基本學歷/科系背景 能力需求 基本工作年資 人才招募難易度 海外人才延攬需求
    製作人/導演 定義製作目的、明確製作物之概念、設定達成目標、管理預算與進度、全盤掌握工作人員之技能、資源分配調控 不限
    /不限
    1. 新產品/服務模式
    2. 創新營運模式
    3. 跨平台營收機制
    4. 整合統整能力
    5. 品質管理與溝通協調
    5年以上
    專案經理 協助專案規劃、執行與追蹤檢討,管控專案進度及品質、流程規劃及人力、資源分配調控、國際專案管理 大學
    /不限
    1. 跨業整合專案管理
    2. 國際專案管理
    3. 國際市場經營
    4. 數位製作流程管理
    1-3年
    企劃人員(遊戲、節目、數位教材) 遊戲/節目/數位教學設計規劃、提出創意構想、創作劇本、文案撰寫、因應不同平台進行企劃與設計、付費機制 大學
    /不限
    1. 具備創意
    2. 使用者經驗設計
    3. 社群經營與規劃
    4. 跨平台整合企劃
    5. 了解各種新興數位平台的觀眾使用習慣
    1-3年
    編劇/編導/執行編輯 編劇、開發企劃案撰寫及執行、進行文字、影像、音樂之匯整與編輯 不限
    /不限
    1. 用不完的點子
    2. 故事腳本/數位敘事
    3. 敏銳的觀察力
    4. 具備文字及想像力
    5. 數位編輯製作
    3-5年
    程式設計師/研發工程師 程式開發、App開發、程式撰寫、測試、工具程式維護與開發、研發軟體新技術與新工具 大學
    /資訊工程
    1. 原生平台程式設計(iOS/Android…)
    2. 跨平台開發(如html5/Unity…)
    3. 3D引擎撰寫
    1-3年
    美術設計師/動畫師 原畫設計、角色設計、動作設計、場景設計、3D建模美術、貼圖美術、色彩校正 高中職
    /藝術設計
    1. 美學/創意發想
    2. 手繪能力
    3. 動作與表演
    4. 骨架設定、模型與貼圖
    5. 3D繪圖技能
    1-3年
    UI/UX設計師 各種風格UI設計、使用者動線流程規劃、Smart Phone/ Pad/ App/ Web介面視覺設計 專科
    /藝術設計
    1. 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
    2. 敏銳的觀察能力
    3. 洞察消費者行為與心理
    4. 優異的審美觀及設計能力
    1年以上
    後製/特效人員 電腦特效及影像合成製作、特效技術研發 不限
    /不限
    1. 電腦圖學程式
    2. 特效合成應用
    3. 特效視覺美術
    4. VFX特效軟體應用
    3-5年
    行銷人員 行銷資源運用與管理、訂定產品行銷策略、行銷推廣活動之規劃與執行、廣告文案撰寫、國際業務拓展與談判 大學
    /不限
    1. 數位行銷工具(網路、Apps、新媒體…)
    2. 國際業務拓展與談判
    3. 數位版權及國際授權
    1-3年

    資料來源:本調查整理(2014/11)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7數位內容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2014/12)

    調查單位: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資料整理:吳慧玲/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2015-2017雲端運算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摘要

    $
    0
    0
    本研究調查範疇以雲端運算領域的「服務(Service)」產業為主,調查對象為目前有實際投入或發展IaaS/PaaS/SaaS雲端運算服務的企業,旨在瞭解雲端運算服務產業專業人才的需求情形。

    一、 產業趨勢對人才影響
    隨著「數位匯流成形與新世代通訊網路技術建構」、「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帶動雲端加值應用」、以及「雲端運算整合創新技術應用」等產業趨勢,提供/導入雲端運算服務的業者之中,5成以上的業者會採取一些因應措施,像是:「自行投資發展相關產品與服務」、「加強跨領域應用整合」、「合作發展相關產品與服務」以及「委託外包推動相關業務」來因應此趨勢。

    二、人才需求量化分析
    觀察雲端運算產業的整體人力需求變化,過去三年平均新增比例變化頗大,小至5%大至80%,平均而言有將近2成左右的新增比例。因應4G開台以及數位匯流的浪潮,電信業者與大型系統整合商將會有大量的人力需求,推測未來會朝向兩極化發展。就目前已跨入雲端運算或是發展較有規模的公司,未來可能會思考將會試圖把傳統系統與伺服器轉化為虛擬化的雲端系統或設備,因此可預期雲端伺服器或網路管理相關的專業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多;但小型或新創立的公司,若基於節省龐大IT支出的考量,一開始便會導入套裝或公有的雲端系統,相對地,不需要那麼多的系統管理人員來管理這些設備,故針對中小型企業,雲端人才的需求數量反而會更精簡。展望未來三年,目前已導入雲端技術的企業,預計新增人員的平均成長幅度約在16%左右,人員來源仍以同業攬才為主。

    若將人員需求的時間點拉長,各關鍵職缺的人員需求變化如下:
    • 目前、未來皆有需求:雲端系統架構工程師、雲端軟體架構工程師。
    • 未來需求增加:雲端資安網管工程師、雲端服務應用規劃。
    • 需求趨於飽和:雲端服務專案經理、雲端服務專業支援、雲端技術研發主管。

    三、人才需求質性分析
    觀察雲端運算服務企業對關鍵人才的需求條件,絕大部份的企業會要求至少學士畢業,碩士以上學歷需求偏重在主管類職務,如:雲端技術研發主管或雲端服務專案經理。另外,屬營運企劃類的雲端服務應用規劃,有近1成的業者反而較不在意學歷。

    表一、2014年雲端運算服務產業研發技術類之關鍵職務人才需求條件
    關鍵
    職缺
    工作內容
    簡述
    學歷學類能力需求基本工作年資人才招募難易度海外人才延攬需求
    雲端技術研發主管領導研發雲端技術碩士資工、資管等程式語言、資料庫、作業系統、資料建模、統計分析、虛擬化技術5年以上
    雲端系統架構工程師建構、維運IaaS、PaaS學士資工、資管等程式語言、網路工程、資料庫、作業系統、虛擬化技術3年以上2家
    雲端軟體架構工程師開發、維運PaaS、SaaS學士資工、資管等程式語言、網路工程、資料庫、作業系統、資料建模、統計分析、虛擬化技術3年以上2家
    雲端資安網管工程師提供雲端服務之資訊安全相關作業學士資工、資管等程式語言、系統規劃、網路工程、資料庫、作業系統3年以上2家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表二、2014 年雲端運算服務產業經營管理類之關鍵職務人才需求條件
    關鍵
    職缺
    工作內容
    簡述
    學歷學類能力需求基本工作年資人才招募難易度海外人才延攬需求
    雲端服務專案經理領導專案團隊執行雲端服務專案碩士資工、資管等專案管理、程式語言、網路工程3年以上4家
    雲端服務顧問協助客戶導入、使用雲端服務學士資工、資管、商管等專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程式語言、系統規劃、網路工程3年以上
    雲端服務專業支援提供雲端服務相關之專業支援,如設計、美工、資料分析學士資工、資管、美學設計、統計、數學等程式語言、美術設計、使用者介面、統計分析1年以上1家
    雲端服務應用規劃設計規劃新創雲端服務應用學士資工、資管、商管等客戶關係管理、業務開發、程式語言、系統規劃、統計分析3年以上2家
    資料來源:本計畫整理

    綜合來看,依據職務別的不同,雲端運算服務企業的人才需求特質彙整如下圖一。

    圖一、雲端運算產業之專業人才需求特質

    整體而言,不管是企業內部導入雲端運算服務,或是企業已能提供產品對外販售,雲端運算服務企業對此產業的前景普遍看好。為因應此產業趨勢,多會去加強投資開發相關產品或是加強推廣雲端產品。但在人才的需求方面,不管在基礎技術、技術應用、跨領域、乃至中高階層面的人才,皆有質或量不足的現象。

    就雲端資料中心(IaaS/PaaS)營運商來說,隨著4G通訊服務的開展,以及物聯網的盛行,而目前相關人才的數量有限,造成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對雲端服務(SaaS)供應商來說,因應數位匯流的逐漸成形與巨量資料應用的發展,雲端運算應用之服務將隨之轉型,但業界對於領域別知識、UI/UX、巨量資料的資源等專門人才仍具相當程度之需求。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7雲端運算服務產業專業人才需求調查(2014/12)

    調查單位: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

    資料整理:吳慧玲/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副管理師
    Viewing all 58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