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潮中,愈來愈多學者認為創造員工福祉(employee wellbeing)或幸福感(happiness)已不僅是道德壓力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更是達成企業競爭優勢的必經之道。這樣的想法也推動著政府、社會與企業,因此近年來在實務界也愈來愈多對於員工福祉與幸福感相關的討論。
由過去研究或管理實務談話中可以發現,實務管理者與學者多數都認為這些包含在員工福祉概念內的多元面向,不同的面向都曾被提及其和企業的發展與績效有著密切的關聯。但這是否就代表著推動員工福祉這件事,將會在企業中風起雲湧即起即行,甚或大開大闔全面加速向前?事實上我們觀察到的實務進展,推動員工福祉與幸福感的管理觀念,也不是完全沒有困惑。而以下則由目前的學術相關討論出發,針對管理者對員工福祉或幸福感常產生的問題,嘗試提出看法及釐清。
研究者的確發現每個人對於福祉的認知都不同,因此的確很難由一致的客觀外在的標準加以評量。因此幸福感或員工福祉的定義,多轉向個人主觀感受的概念出發,而現今大多數的學者主要以個人的主觀經驗定義福祉,並可分為認知與情感兩部分。也就是說福祉是為人們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覺,同時再加上較多的正向情緒以及較少的負向情緒之總和。因此福祉或幸福感可以說是個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
如上所述,幸福感或員工福祉概念已漸漸被廓清。若企業能由員工福祉的三個面向(心理、生理及社會關係)及子構面出發,配合組織與員工現況加以思考,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管理措施,有效促進員工福祉。
但進一步來看,也因為員工福祉概念包含了多重構面,事實上不同構面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聯,其正向影響組織績效的方式、時間及程度並非是一致的。甚或有些指標與組織其他績效指標之間,在同一時間點存在著衝突的關係,舉例來說,投資於健康管理措施設備在短期內其主要為成本支出,但其效益要較長的時間才會顯現,這就產生指標之間的短期衝突性。或者公司缺乏對某些構念指標,因此對這些指標與組織績效關係會由個人感受來認定,例如很多公司並沒有對員工滿意度進行衡量,而這時該公司管理者主觀經驗就左右了公司認為員工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的看法,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或許需要有更科學化的觀察與分析,才能得到更貼近事實的結論。另外,個別公司的福祉與績效間的關聯,也可能受到公司的環境、策略、組織結構及員工特性等等差異,而不能完全一體適用到其他公司。而這些都可能使員工福祉與組織績效的關係,更加眾說紛紜。因此整體而言,組織管理學者建議公司要將員工福祉視為是公司經營的重要指標之一環,以社會科學化的方法探求這些構念與組織績效的關聯,這樣才能了解公司內的員工福祉指標與公司績效的關聯究竟為何。
1.員工福祉的許多構面,是牽涉到企業基本責任的部分,在企業的法定責任裡即有所規範(例如員工身心健康維護,工時規定、法定福利等等),這部分當然是企業首要必須實踐並徹底落實的面向。
2.員工福祉的達成,和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的關聯極大,並非僅是由特定福利項目的推動,就能創造出幸福企業。事實上若觀察員工福祉的各項構面,我們即可了解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才是影響員工幸福感或員工福祉的主要因素。而這也表示,企業在進行管理活動的設計及推動時,必須切實考量到員工福祉如何受到這些活動的影響,尋求達到員工福祉與企業活動效能二者雙贏的結果,這才能使員工福祉真正的落實在組織之中。
3.員工福祉的促進,已非僅侷限於管理工作相關影響因子,如何促進員工整體福祉或幸福感已成為重要趨勢。工作場合因素會直接影響員工福祉及幸福感,也會透過影響員工在非工作場合的角色及活動而影響到員工福祉及幸福感;相對的,員工非工作環境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到員工的整體福祉並進而影響工作績效。因此在創造員工福祉的措施中,促進員工工作生活平衡是一個重要推動方向。但這部分要更注意企業對於非工作環境相關因素的介入,這部分可能涉及公司資源、員工期待、甚或價值判斷的問題(例如要求員工進行體重管理等),公司對於這部分的推動也許應有更細膩的思考。
4.標竿公司或許能提供方向與啟示,但幸福企業基本上並不能由直接複製其他公司的做法就能達成。每個企業的環境、策略、組織及員工組成及特性均不相同,這可能會讓員工福祉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聯,在構面、時間、強度上均有所差異,這自然會影響不同企業在員工福祉推動上的決策。因此企業必須探索自己的幸福密碼,如此才能真正讓員工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來源,及人力資源管理成為獨特及不可複製的能耐。
參考文獻:
1.Andrews, F. M. and Withey, S. B. (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Plenum Press, New York).
2.Grant, A. M., Christianson, M. K., & Price, R. H. (2007), Happiness, Health, or Relationships? Managerial Practice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radeoff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vol. 21(3), pp. 51-63.
3.Harrison, Michael I., (2005). Diagnosing organizations: Methods, models, and processes. Thousand Oaks: Sage.
作者:劉念琪 /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由過去研究或管理實務談話中可以發現,實務管理者與學者多數都認為這些包含在員工福祉概念內的多元面向,不同的面向都曾被提及其和企業的發展與績效有著密切的關聯。但這是否就代表著推動員工福祉這件事,將會在企業中風起雲湧即起即行,甚或大開大闔全面加速向前?事實上我們觀察到的實務進展,推動員工福祉與幸福感的管理觀念,也不是完全沒有困惑。而以下則由目前的學術相關討論出發,針對管理者對員工福祉或幸福感常產生的問題,嘗試提出看法及釐清。
- 幸福感到底是什麼?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並不相同:
研究者的確發現每個人對於福祉的認知都不同,因此的確很難由一致的客觀外在的標準加以評量。因此幸福感或員工福祉的定義,多轉向個人主觀感受的概念出發,而現今大多數的學者主要以個人的主觀經驗定義福祉,並可分為認知與情感兩部分。也就是說福祉是為人們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覺,同時再加上較多的正向情緒以及較少的負向情緒之總和。因此福祉或幸福感可以說是個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
- 上述定義還是太抽象,員工福祉或幸福感有沒有更具體的概念?
如上所述,幸福感或員工福祉概念已漸漸被廓清。若企業能由員工福祉的三個面向(心理、生理及社會關係)及子構面出發,配合組織與員工現況加以思考,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管理措施,有效促進員工福祉。
- 概念上很認同員工福祉或幸福感對組織績效的重要性,但實際來看又覺得二者關係很複雜,員工福祉和組織績效的關聯到底是什麼?
但進一步來看,也因為員工福祉概念包含了多重構面,事實上不同構面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聯,其正向影響組織績效的方式、時間及程度並非是一致的。甚或有些指標與組織其他績效指標之間,在同一時間點存在著衝突的關係,舉例來說,投資於健康管理措施設備在短期內其主要為成本支出,但其效益要較長的時間才會顯現,這就產生指標之間的短期衝突性。或者公司缺乏對某些構念指標,因此對這些指標與組織績效關係會由個人感受來認定,例如很多公司並沒有對員工滿意度進行衡量,而這時該公司管理者主觀經驗就左右了公司認為員工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的看法,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或許需要有更科學化的觀察與分析,才能得到更貼近事實的結論。另外,個別公司的福祉與績效間的關聯,也可能受到公司的環境、策略、組織結構及員工特性等等差異,而不能完全一體適用到其他公司。而這些都可能使員工福祉與組織績效的關係,更加眾說紛紜。因此整體而言,組織管理學者建議公司要將員工福祉視為是公司經營的重要指標之一環,以社會科學化的方法探求這些構念與組織績效的關聯,這樣才能了解公司內的員工福祉指標與公司績效的關聯究竟為何。
- 到底要怎麼做才稱的上是幸福企業?
1.員工福祉的許多構面,是牽涉到企業基本責任的部分,在企業的法定責任裡即有所規範(例如員工身心健康維護,工時規定、法定福利等等),這部分當然是企業首要必須實踐並徹底落實的面向。
2.員工福祉的達成,和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的關聯極大,並非僅是由特定福利項目的推動,就能創造出幸福企業。事實上若觀察員工福祉的各項構面,我們即可了解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才是影響員工幸福感或員工福祉的主要因素。而這也表示,企業在進行管理活動的設計及推動時,必須切實考量到員工福祉如何受到這些活動的影響,尋求達到員工福祉與企業活動效能二者雙贏的結果,這才能使員工福祉真正的落實在組織之中。
3.員工福祉的促進,已非僅侷限於管理工作相關影響因子,如何促進員工整體福祉或幸福感已成為重要趨勢。工作場合因素會直接影響員工福祉及幸福感,也會透過影響員工在非工作場合的角色及活動而影響到員工福祉及幸福感;相對的,員工非工作環境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到員工的整體福祉並進而影響工作績效。因此在創造員工福祉的措施中,促進員工工作生活平衡是一個重要推動方向。但這部分要更注意企業對於非工作環境相關因素的介入,這部分可能涉及公司資源、員工期待、甚或價值判斷的問題(例如要求員工進行體重管理等),公司對於這部分的推動也許應有更細膩的思考。
4.標竿公司或許能提供方向與啟示,但幸福企業基本上並不能由直接複製其他公司的做法就能達成。每個企業的環境、策略、組織及員工組成及特性均不相同,這可能會讓員工福祉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聯,在構面、時間、強度上均有所差異,這自然會影響不同企業在員工福祉推動上的決策。因此企業必須探索自己的幸福密碼,如此才能真正讓員工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來源,及人力資源管理成為獨特及不可複製的能耐。
參考文獻:
1.Andrews, F. M. and Withey, S. B. (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Plenum Press, New York).
2.Grant, A. M., Christianson, M. K., & Price, R. H. (2007), Happiness, Health, or Relationships? Managerial Practice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radeoff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vol. 21(3), pp. 51-63.
3.Harrison, Michael I., (2005). Diagnosing organizations: Methods, models, and processes. Thousand Oaks: Sage.
作者:劉念琪 /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